第9章伴读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今日辩学的题目就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即:儒学之要义。
与皇长孙朱瞻基一同在东宫书房读书的是太子另外三位年长的皇孙,还有朱瞻基同母弟弟朱瞻墉、太子侧妃郭氏所出的朱瞻垲、太子侍姬李选侍所出的朱瞻埈。
题目一出,朱瞻墉与朱瞻垲当下便奋笔疾书,朱瞻埈则低头深思。若微抬眼向里望去,只看到朱瞻基稍加思索片刻,即低头执笔,这才略略安心。自入宫那天起,不知不觉,她便将自己与他的一举一动连在了一起。
稍后,诸人将答案呈至太子少傅姚广孝面前。他展卷一一阅览,从他的脸上看不出情绪。片刻之后,他才重新将目光投向殿内的诸皇子。
他的目光最后投向了左侧第二排的瞻墉,“将你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听!”
“是!”瞻墉起身答道:“子之儒学博大精深。瞻墉以为,唯‘君子’是为第一要义,因其简洁明确,是以树人以至世事之平和。《论语》有谓,君子有五仁:恭,宽,信,敏,惠。余以为,君子欲成功,亦应有:仁,知,永。仁,即前所言及之五仁。知,乃知识,见识,领悟,经验也。永,为勇敢,为永恒,为坚持。是以,瞻墉私谓,儒学之精髓,即树人作君子,而仁,即为儒学之要义。”
姚广孝不置可否,又问道:“你认为儒学之要义与王道的关系呢?”
若微暗暗偷笑,原来这才是朱棣将他派作太子少傅、督学皇孙们的真正目的。
瞻墉想了想,才回答:“孔子儒学中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德施政’和‘礼下庶人’均是治国思想的最高境界,仁就是王道!”
这样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又似乎过于狭隘地只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若微摇了摇头,默默叹息了一声。
想不到,就是这样一声几乎不可闻的轻叹,让她险些现了原形。
“谁在叹息?看来有人对越郡王的话并不赞同!”姚广孝目光如炬,向窗边射来。
若微手心里全是汗,一阵心慌。就在这时,坐在窗下的瞻基站起身,缓缓答道:“墉弟所言确实极有道理,若为君子,做到五仁,做到知、永,即为圆满。可若是为君,以此为王道,则有失偏颇!”
“为何?”一个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站在窗外的若微不禁吃了一惊,这句话显然不是姚广孝问出的,也不是一脸不服气的瞻墉问出来的,而是从门口进来的一个中年男子,俊朗的五官,带着与生俱来的一种霸气,深幽的眼神暴露了他的睿智和野心,举手投足间英气勃发又似乎有些孤独和冷傲。
此人是谁呢?看起来居然有几分眼熟,来不及细想,只听瞻基不慌不忙地说到:“王叔一定听过《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话吧?”
“是二皇兄。”咸宁公主凑到若微耳边,压低声音说道。
二皇兄?就是汉王了,若微点了点头。只是……?天呢!若微想起来了,他分明是在登州驿馆中每到夜深人静时,以笛音与福姬姐姐的玉箫相和的那个人。
真是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当时他一身青袍素服,看起来像是随行的护卫,想不到,他竟然会是当今天子的二皇子,手握重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汉王朱高煦?
那么,他与她的知音相和,是出自单纯的欣赏?还是……?
若微完全傻掉了,咸宁公主轻轻捅了捅她,她这才收回思绪,细细聆听室内的辩学。
“本王六岁的时候就知道,其意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宽厚从容,小人心地阴森恐怖;君子注重道义,小人只讲效益;君子遵章守纪,小人只求实惠;君子承担责任,小人推卸责任。对否?”汉王低下头,看着瞻基,一脸的骄傲又有些刻意的戏谑。
姚广孝则站立一旁,笑看着他们对答。
“叔王说得极是,只是叔王可曾想过,那小人是从何处来的?为何会有小人?小人与君子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当君子遇到小人时,该如何是好呢?为王者又该如何调和?如何权衡?”看着渐渐落入圈套中的汉王,若微心中不由暗笑,一生杀伐无数,以武力帮助朱棣夺取皇权的汉王一心一意想取太子之位而代之。太子懦弱多病,不足为惧,可是偏偏出了一个贤名远播的皇长孙,虽然只是长孙,但是近年来朱棣似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栽培他上,有意要立其为皇太孙呢。
所以朱瞻基虽然年纪尚小,却也成了汉王面前的一块绊脚石。
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看起来比瞻墉还小的皇孙出列了,他便是朱皇孙瞻垲。只见他站在瞻基对面义正辞严地说:“我们可以多设学馆,教化众人,把小人变成君子!”
朱瞻基淡淡一笑:“孔子儒学中的精要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然而为君者,领导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不仅要认真律事,恪守信用,勤俭治国,爱护万民,更重要的是要知权衡。万事万物,看似复杂,其实要义都十分简单。所谓王道,不过是‘权衡’二字。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亲民还是役民,仁还是暴,只有权衡得当,方能久安!”
此语一出,瞻墉立即一脸崇拜地看着自己的兄长,又狡黠地瞥了一眼汉王。
汉王着实有些意外,这样的话会从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口中说出,难怪父皇会如此看重他。
若微看着入神,突然一旁的咸宁公主悄悄拉了一下她的衣袖,又朝她使着眼色,于是她便跟在公主身后,两人蹑手蹑脚地走出了文华殿。若微一路之上还在想着皇长孙朱瞻基的对答,只觉得他说的话十分有道理,比那些皇孙都要出众。
“瞻基果然出众,怪不得那么多的皇孙之中,父皇独独最爱他!”咸宁公主脸上是一丝别有深意的笑容,目光紧紧盯着若微:“怎样?你觉得如何?”
若微的脸刷的一下便红了。
咸宁公主笑意更浓:“这下不怪父皇乱点鸳鸯谱了吧?”
若微眨了眨眼睛,对上公主的眸子:“公主在说什么?若微都听不懂。若微只知道来宫中是给公主做伴的,伴读也好,为奴也罢,若微只知道以后处处跟着公主,受公主驱使,靠公主庇护,别的一概不知!”
“小妮子!”咸宁公主忍着笑,瞪了她一眼:“看你嘴硬到几时?既然如此,就跟本宫走吧!”
“走?去哪里?”若微一脸莫名其妙,怔怔地问道。
咸宁公主拉起她的手,一直往城曲堂走去:“不是为奴为伴吗?去替本宫把《女则》抄上个百十来遍。”
“啊?”若微苦笑连连,大呼悲惨。
第(3/3)页
今日辩学的题目就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即:儒学之要义。
与皇长孙朱瞻基一同在东宫书房读书的是太子另外三位年长的皇孙,还有朱瞻基同母弟弟朱瞻墉、太子侧妃郭氏所出的朱瞻垲、太子侍姬李选侍所出的朱瞻埈。
题目一出,朱瞻墉与朱瞻垲当下便奋笔疾书,朱瞻埈则低头深思。若微抬眼向里望去,只看到朱瞻基稍加思索片刻,即低头执笔,这才略略安心。自入宫那天起,不知不觉,她便将自己与他的一举一动连在了一起。
稍后,诸人将答案呈至太子少傅姚广孝面前。他展卷一一阅览,从他的脸上看不出情绪。片刻之后,他才重新将目光投向殿内的诸皇子。
他的目光最后投向了左侧第二排的瞻墉,“将你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听!”
“是!”瞻墉起身答道:“子之儒学博大精深。瞻墉以为,唯‘君子’是为第一要义,因其简洁明确,是以树人以至世事之平和。《论语》有谓,君子有五仁:恭,宽,信,敏,惠。余以为,君子欲成功,亦应有:仁,知,永。仁,即前所言及之五仁。知,乃知识,见识,领悟,经验也。永,为勇敢,为永恒,为坚持。是以,瞻墉私谓,儒学之精髓,即树人作君子,而仁,即为儒学之要义。”
姚广孝不置可否,又问道:“你认为儒学之要义与王道的关系呢?”
若微暗暗偷笑,原来这才是朱棣将他派作太子少傅、督学皇孙们的真正目的。
瞻墉想了想,才回答:“孔子儒学中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德施政’和‘礼下庶人’均是治国思想的最高境界,仁就是王道!”
这样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又似乎过于狭隘地只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若微摇了摇头,默默叹息了一声。
想不到,就是这样一声几乎不可闻的轻叹,让她险些现了原形。
“谁在叹息?看来有人对越郡王的话并不赞同!”姚广孝目光如炬,向窗边射来。
若微手心里全是汗,一阵心慌。就在这时,坐在窗下的瞻基站起身,缓缓答道:“墉弟所言确实极有道理,若为君子,做到五仁,做到知、永,即为圆满。可若是为君,以此为王道,则有失偏颇!”
“为何?”一个清冷的声音突然响起。
站在窗外的若微不禁吃了一惊,这句话显然不是姚广孝问出的,也不是一脸不服气的瞻墉问出来的,而是从门口进来的一个中年男子,俊朗的五官,带着与生俱来的一种霸气,深幽的眼神暴露了他的睿智和野心,举手投足间英气勃发又似乎有些孤独和冷傲。
此人是谁呢?看起来居然有几分眼熟,来不及细想,只听瞻基不慌不忙地说到:“王叔一定听过《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话吧?”
“是二皇兄。”咸宁公主凑到若微耳边,压低声音说道。
二皇兄?就是汉王了,若微点了点头。只是……?天呢!若微想起来了,他分明是在登州驿馆中每到夜深人静时,以笛音与福姬姐姐的玉箫相和的那个人。
真是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当时他一身青袍素服,看起来像是随行的护卫,想不到,他竟然会是当今天子的二皇子,手握重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汉王朱高煦?
那么,他与她的知音相和,是出自单纯的欣赏?还是……?
若微完全傻掉了,咸宁公主轻轻捅了捅她,她这才收回思绪,细细聆听室内的辩学。
“本王六岁的时候就知道,其意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宽厚从容,小人心地阴森恐怖;君子注重道义,小人只讲效益;君子遵章守纪,小人只求实惠;君子承担责任,小人推卸责任。对否?”汉王低下头,看着瞻基,一脸的骄傲又有些刻意的戏谑。
姚广孝则站立一旁,笑看着他们对答。
“叔王说得极是,只是叔王可曾想过,那小人是从何处来的?为何会有小人?小人与君子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当君子遇到小人时,该如何是好呢?为王者又该如何调和?如何权衡?”看着渐渐落入圈套中的汉王,若微心中不由暗笑,一生杀伐无数,以武力帮助朱棣夺取皇权的汉王一心一意想取太子之位而代之。太子懦弱多病,不足为惧,可是偏偏出了一个贤名远播的皇长孙,虽然只是长孙,但是近年来朱棣似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栽培他上,有意要立其为皇太孙呢。
所以朱瞻基虽然年纪尚小,却也成了汉王面前的一块绊脚石。
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看起来比瞻墉还小的皇孙出列了,他便是朱皇孙瞻垲。只见他站在瞻基对面义正辞严地说:“我们可以多设学馆,教化众人,把小人变成君子!”
朱瞻基淡淡一笑:“孔子儒学中的精要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然而为君者,领导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不仅要认真律事,恪守信用,勤俭治国,爱护万民,更重要的是要知权衡。万事万物,看似复杂,其实要义都十分简单。所谓王道,不过是‘权衡’二字。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亲民还是役民,仁还是暴,只有权衡得当,方能久安!”
此语一出,瞻墉立即一脸崇拜地看着自己的兄长,又狡黠地瞥了一眼汉王。
汉王着实有些意外,这样的话会从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口中说出,难怪父皇会如此看重他。
若微看着入神,突然一旁的咸宁公主悄悄拉了一下她的衣袖,又朝她使着眼色,于是她便跟在公主身后,两人蹑手蹑脚地走出了文华殿。若微一路之上还在想着皇长孙朱瞻基的对答,只觉得他说的话十分有道理,比那些皇孙都要出众。
“瞻基果然出众,怪不得那么多的皇孙之中,父皇独独最爱他!”咸宁公主脸上是一丝别有深意的笑容,目光紧紧盯着若微:“怎样?你觉得如何?”
若微的脸刷的一下便红了。
咸宁公主笑意更浓:“这下不怪父皇乱点鸳鸯谱了吧?”
若微眨了眨眼睛,对上公主的眸子:“公主在说什么?若微都听不懂。若微只知道来宫中是给公主做伴的,伴读也好,为奴也罢,若微只知道以后处处跟着公主,受公主驱使,靠公主庇护,别的一概不知!”
“小妮子!”咸宁公主忍着笑,瞪了她一眼:“看你嘴硬到几时?既然如此,就跟本宫走吧!”
“走?去哪里?”若微一脸莫名其妙,怔怔地问道。
咸宁公主拉起她的手,一直往城曲堂走去:“不是为奴为伴吗?去替本宫把《女则》抄上个百十来遍。”
“啊?”若微苦笑连连,大呼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