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利民工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陷入高利贷,那就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结局,,因此自古以来就臭名昭著。
它虽名声不佳,但需求面实在太广,所以一直存在于历朝历代,尤其是到了一个王朝失去秩序的时候,更加放肆嚣张,犹如牛虻吸血一般压榨百姓骨血,动摇了王朝的根基,对乱世的来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加速了王朝更迭之战的诞生,也因如此,大家对于有借贷业务的银行极为反感。
而杨侗为首的大隋王朝在民间有着良好口碑和公信力,杨侗更是百姓心目中的神圣,然而众人怎么也没想到朝廷竟然和子钱家、印子钱搭上关系,都以为爱民如子的杨侗是受人蒙蔽。
“子钱家、印子钱的危害,下面介绍得详详细细,尔等能不能看完文章再发表言论?”一名学子冷哼道:“而且大隋国家银行也不是子家钱、印子钱,真正的目的是让百姓走投无路的时候,能够从朝廷手中借到救命钱,朝廷怎么可能逼大家家破人亡?而且还不上的时候,还能向地方官府申请破产,一旦核实清楚,甚至连本钱都不需要还。你们再看这利,连子钱家、印子钱万万之一都不到,另外也不存在利滚利。”
“据史书记载,很多王朝都出现缺钱的窘境,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如果我们遇到困难,亲朋好友又无钱可借,那只有走上借印子钱这条不归路了。而这个银行的存在,完全把子钱家、印子钱打落尘埃,让百姓可以用闲钱生钱,缺钱时可以用微小代价救命,可谓是一举两得,尔等却加以阻挠,莫非你们站在子钱家、印子钱这一边?”
另一名学子说道:“朝廷担心百姓的血汗钱被小偷盗走,所以鼓励大家把钱存到银行,甚至为了达到帮助百姓的目的,还倒贴钱。此举对于百姓而言,既可避免失窃,还可赚钱,所获之利,和借贷之利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如果百姓存入一贯、朝廷借出一贯,那么朝廷是一文钱都不赚到。所以算来算去,受惠的是存钱的百姓。”
“是啊,只要有穷人,只要有天灾,百姓就有借钱的时候,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银行是应运而生的机构,将混乱不堪的借贷纳入朝廷的管辖范围。此后,子钱家、印子钱无法生存,而百姓也有借到钱的门路。”
“不错。子钱家和印子钱是不择手段的赚钱,压榨百姓骨血,而银行借贷则是让存借百姓受益,甚至遇到破产借贷人的时候,朝廷还要血亏,这是实实在在的善政。”
正所谓理越辩越清,当人人冷静读完各种业务的详细介绍,和充当反面教材之用的子钱家、印子钱,以及朝廷的真意时,慢慢趋于平静。
“是了是了,我也看到详细介绍了。”之前那反对的学子一脸羞愧,甚至还从朝廷的角度去考虑,有些担心的说道:“天下百姓无数,若是人人破产,朝廷又如何承受得了?”
“你这是读《春秋》流泪,替古人担忧。”一人笑道:“这些问题,其实朝廷考虑得十分清楚,并且把赚钱的方向也很坦率的写了出来,这其中,便是这个汇票。假如我想要去洛阳城做笔大生意,需要本金一万贯,一万贯钱连一马车也拉不了,换成百枚金币或是金票,轻便是轻便了,但路上不安全。”
众人点了点头,百枚金币或是对应的金票,都是巨资,若是被人盯上,并在半道打劫,那损失可就惨了。
“如果将这一万贯存入大兴城银行,并开具汇票,那就可以拿这张薄薄纸片贴身携带,既能轻松到达洛阳,还不担心丢失偷盗。这其中,银行要收取百分之一的费用。”
“也就是说,这一万贯需要给银行一百贯?”众人听得咋舌不已。
他们总算明白朝廷为何不用担心被破产借贷者拖累了,要是这种汇票盛行天下,那无数万万贯的百分之一的抽成,可可不是小数目。
“这点钱财对于行走万里的大商人算得了什么?如果聘请青壮一路护送,付出的报酬恐怕还会更多。当然了,朝廷毕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子钱家,所以对汇票的抽成也做出了规定,最低收费标准是汇一吊抽一文,最高则是一贯,也就是说,你汇一千贯也只收你一贯,汇一万、十万、百万贯也只收一贯钱。”
后世盛行一时的飞钱业务,抽取十分之一的费用,所以最后根本没人用,杨侗当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一开始就把收费标准定在各方都能接受的范围。
“一贯钱虽然不是小数目!但是相对行走万里的商人所要承担的风险来说,却是很值,他们也不会在意这么点小钱。”
“如此倒也能让人接受!”
但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汇票和金票银票不是一样么?”
“当然不一样,金票银票和钱一样,要是你弄丢了,别人也可以拿去使用。汇票则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凭证,必须去银行兑换成金银铜钱,或是金银票,而且还需要印章和暗语,除了你自己,谁也领不走一文钱,论及安全,非汇票莫属。”
“……”
随着这份特刊的发行,大兴议论纷纷,在普通人眼中,银行只是谈资,商人眼中则是更加便利和安全的工具。
真正让人关注震惊震撼的则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拆穿了子家钱、印子钱把戏的小游戏——即是朱元璋坑死大明首富沈万三的一文钱血案。
一文钱对于大隋百姓一说不算多,然而翻倍到一个月之后,竟然达到骇人听闻的5.37亿钱。这让百姓对子钱家和印子钱的危害有了最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半月谈》特刊的宣传和这两种钱一直存在的危害,使其本来就不好的名声更加狼藉。
哪怕是不关注《半月谈》和银行的人,也在街坊邻里的散布下,对‘一文月赚五亿’的游戏知之甚详,凡是知道的人都被这个巨大数字吓坏了,从而对子家钱和印子钱视如洪水猛兽,避如蛇蝎。
第(3/3)页
陷入高利贷,那就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结局,,因此自古以来就臭名昭著。
它虽名声不佳,但需求面实在太广,所以一直存在于历朝历代,尤其是到了一个王朝失去秩序的时候,更加放肆嚣张,犹如牛虻吸血一般压榨百姓骨血,动摇了王朝的根基,对乱世的来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加速了王朝更迭之战的诞生,也因如此,大家对于有借贷业务的银行极为反感。
而杨侗为首的大隋王朝在民间有着良好口碑和公信力,杨侗更是百姓心目中的神圣,然而众人怎么也没想到朝廷竟然和子钱家、印子钱搭上关系,都以为爱民如子的杨侗是受人蒙蔽。
“子钱家、印子钱的危害,下面介绍得详详细细,尔等能不能看完文章再发表言论?”一名学子冷哼道:“而且大隋国家银行也不是子家钱、印子钱,真正的目的是让百姓走投无路的时候,能够从朝廷手中借到救命钱,朝廷怎么可能逼大家家破人亡?而且还不上的时候,还能向地方官府申请破产,一旦核实清楚,甚至连本钱都不需要还。你们再看这利,连子钱家、印子钱万万之一都不到,另外也不存在利滚利。”
“据史书记载,很多王朝都出现缺钱的窘境,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如果我们遇到困难,亲朋好友又无钱可借,那只有走上借印子钱这条不归路了。而这个银行的存在,完全把子钱家、印子钱打落尘埃,让百姓可以用闲钱生钱,缺钱时可以用微小代价救命,可谓是一举两得,尔等却加以阻挠,莫非你们站在子钱家、印子钱这一边?”
另一名学子说道:“朝廷担心百姓的血汗钱被小偷盗走,所以鼓励大家把钱存到银行,甚至为了达到帮助百姓的目的,还倒贴钱。此举对于百姓而言,既可避免失窃,还可赚钱,所获之利,和借贷之利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如果百姓存入一贯、朝廷借出一贯,那么朝廷是一文钱都不赚到。所以算来算去,受惠的是存钱的百姓。”
“是啊,只要有穷人,只要有天灾,百姓就有借钱的时候,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银行是应运而生的机构,将混乱不堪的借贷纳入朝廷的管辖范围。此后,子钱家、印子钱无法生存,而百姓也有借到钱的门路。”
“不错。子钱家和印子钱是不择手段的赚钱,压榨百姓骨血,而银行借贷则是让存借百姓受益,甚至遇到破产借贷人的时候,朝廷还要血亏,这是实实在在的善政。”
正所谓理越辩越清,当人人冷静读完各种业务的详细介绍,和充当反面教材之用的子钱家、印子钱,以及朝廷的真意时,慢慢趋于平静。
“是了是了,我也看到详细介绍了。”之前那反对的学子一脸羞愧,甚至还从朝廷的角度去考虑,有些担心的说道:“天下百姓无数,若是人人破产,朝廷又如何承受得了?”
“你这是读《春秋》流泪,替古人担忧。”一人笑道:“这些问题,其实朝廷考虑得十分清楚,并且把赚钱的方向也很坦率的写了出来,这其中,便是这个汇票。假如我想要去洛阳城做笔大生意,需要本金一万贯,一万贯钱连一马车也拉不了,换成百枚金币或是金票,轻便是轻便了,但路上不安全。”
众人点了点头,百枚金币或是对应的金票,都是巨资,若是被人盯上,并在半道打劫,那损失可就惨了。
“如果将这一万贯存入大兴城银行,并开具汇票,那就可以拿这张薄薄纸片贴身携带,既能轻松到达洛阳,还不担心丢失偷盗。这其中,银行要收取百分之一的费用。”
“也就是说,这一万贯需要给银行一百贯?”众人听得咋舌不已。
他们总算明白朝廷为何不用担心被破产借贷者拖累了,要是这种汇票盛行天下,那无数万万贯的百分之一的抽成,可可不是小数目。
“这点钱财对于行走万里的大商人算得了什么?如果聘请青壮一路护送,付出的报酬恐怕还会更多。当然了,朝廷毕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子钱家,所以对汇票的抽成也做出了规定,最低收费标准是汇一吊抽一文,最高则是一贯,也就是说,你汇一千贯也只收你一贯,汇一万、十万、百万贯也只收一贯钱。”
后世盛行一时的飞钱业务,抽取十分之一的费用,所以最后根本没人用,杨侗当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一开始就把收费标准定在各方都能接受的范围。
“一贯钱虽然不是小数目!但是相对行走万里的商人所要承担的风险来说,却是很值,他们也不会在意这么点小钱。”
“如此倒也能让人接受!”
但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汇票和金票银票不是一样么?”
“当然不一样,金票银票和钱一样,要是你弄丢了,别人也可以拿去使用。汇票则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凭证,必须去银行兑换成金银铜钱,或是金银票,而且还需要印章和暗语,除了你自己,谁也领不走一文钱,论及安全,非汇票莫属。”
“……”
随着这份特刊的发行,大兴议论纷纷,在普通人眼中,银行只是谈资,商人眼中则是更加便利和安全的工具。
真正让人关注震惊震撼的则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拆穿了子家钱、印子钱把戏的小游戏——即是朱元璋坑死大明首富沈万三的一文钱血案。
一文钱对于大隋百姓一说不算多,然而翻倍到一个月之后,竟然达到骇人听闻的5.37亿钱。这让百姓对子钱家和印子钱的危害有了最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半月谈》特刊的宣传和这两种钱一直存在的危害,使其本来就不好的名声更加狼藉。
哪怕是不关注《半月谈》和银行的人,也在街坊邻里的散布下,对‘一文月赚五亿’的游戏知之甚详,凡是知道的人都被这个巨大数字吓坏了,从而对子家钱和印子钱视如洪水猛兽,避如蛇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