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大隋第三世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56章:大兴儿童漏天机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一枚银币。”

  “这我知道。”

  郑凤炽仔细看了回执单,确认无误才签下自己的名字,很快,几名随从便在柜台边清点。

  不久,郑凤炽的随从已经清点完毕,并分别装进了袋子,五万贯的汇票换了4999银币(除去一枚当费用),折算成现行的十进制,则是五百斤重,哪怕郑凤炽的随从年轻力壮,也提得脸红脖子粗,若是换成铜钱就更加恐怖了。

  “银行果然如数支付银币了!而且也确实只收取一贯费用,要是百抽一的话,那就得是五百贯了。”远远观看的商人惊讶道。

  “本来我卖了货,要赶回邺城过年的,但遇到大雪封路,担心钱币不安全,那我也干脆汇钱,然后轻装上路好了。”一名商人说道。

  伤残军人介绍道:“诸位放心,汇票不但专门写有存钱、取钱地址,还有独立的编号和暗码,别人仿制不了,哪怕是弄丢了,也可以凭借你的身份收发银行查询,然后如数将钱取出,不过需要等上一些时间。”

  “我是马邑人,可以汇到马邑吗?”有人问道。

  “很抱歉,因为汇票刚开不久,目前只能在洛阳、大兴、邺城、涿郡、太原、江都办理,年后会慢慢普及到各郡。”

  “那我在这里存入,可以去太原取钱吗?”

  “当然可以的,我们只需填上太原,你就可以去太原取钱,如果我们填涿郡,你可以去涿郡取。”

  “多谢。”

  “不客气。”

  问话的邺城人、马邑人,以及许多有需求的人也纷纷离开,他们见到郑凤炽提走了钱,又比较相信朝廷,都纷纷跑去拿钱换取汇票。

  ……

  这种效果让杨侗很满意,不作多留,便与罗士信、房玄龄默契的离开。

  从市署银行出来,走向了正西方的米行。

  粮价在这年头是衡量物价的风向标,一旦物价上涨,首先是从粮食开始,所以各市市署每天都要盯着粮食价格,一旦涨幅接近一成,就要向商部汇报,并派人调查。由于大雪封路之故,杨侗现在每天也要关注一二,不过相对于实地查看,则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西市分为一百多种行当,每种行当聚在一起经营,占地最广的米行,足有一条街,计有三多十家米铺,每家米铺都占地极广,主要囤放粮食的仓库,但这只是各家仓库的小部分,主仓需要另外觅地。

  或是即将过年的缘故,前来买米的百姓极多,整条大街人潮涌动,每家店铺前都排起了长长队伍。

  杨侗随便走进了一家米行观看,发现售粮院子搭起了大棚,里面摆了很多谷筒,上面挂着用木炭写成的粮食名字和当天价格,粟、麦、谷、稻、黍、豆等等,产地不一样,售价也不一样。

  朝廷关注的,主要是稻米价格,这是因为辽东、南方稻子产量比较稳定,价格浮动不大,适合用来作为参照。

  而粟米和小麦虽是北方主产之粮,但不时受气候和蝗虫影响,产量变化比较大。且随着运河大动脉贯通全境,中流砥柱被敲碎,所以辽东和南方稻米大量涌入中心地区,尤其是在洛阳、大兴、邺城、太原等大都市居住的百姓,有超过一半人食用了大米。

  杨侗、房玄龄、罗士信刚刚走进院子,立刻有名伙计迎上前询问:“使君要买米吗?”

  排队的人群立刻大声鼓噪,“他们没排队,不能卖给他们!”

  房玄龄连忙说道:“我们不是来买米,大家不必担心!”

  “那你们干嘛插队?”

  “我们江南粮商,想要了解粮价,要是合算,我们会和大兴粮商合作。”

  “原来如此,使君请便。”

  众人放心了。

  伙计问着明显是头头的杨侗:“使君想了解什么?”

  杨侗指着一块牌子,问道:“稻米的价格是斗米五十钱,这里指什么钱?”

  伙计笑道:“使君说笑了,现在除了我大隋钱币,还有什么钱?”

  “金票银票收吗?”

  伙计笑道:“收是收,不过先要鉴别真伪,还有就是银票最小的额度也是一银币,这相当是一贯,可以买到五石米,而百姓一般不会买这么多,这鉴别真伪和找零头十分麻烦,所以使用的人不多。”

  杨侗和房玄龄相视苦笑,终于弄懂了金票银票不受百姓欢迎的原因了。

  老百姓过日子向来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先把所需购买之物的价值统计清楚,然后在这基础上多加几十钱,最后才出门采购,现在面额最小的纸钞是一银币,这个数额在老百姓家里已是巨资,若不是要花那么多,是不会携带在身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比起实实在在的硬币,他们害怕遇到假纸钞,所以不敢接受。

  而对贩卖价格低廉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商铺来说,不仅要花时间鉴别银票真假,还要花时间找零,哪有即买即付的铜钱方便?

  杨侗将此事记在心上,又边走边看,发现几种品相差不多的稻米,价格却完全不一样,有些疑惑的问:“这两种稻米,为何相差八文钱?”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