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3章:权利之毒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
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恨。”于是赐死崔琰。
崔琰死后,和崔琰共殿选举多点的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后来,有人告发毛玠,说:“毛玠出门看见脸上刺字犯人,那人的妻子儿女被籍没为官家奴婢,就说:‘是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吧。’”曹操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狱。大理寺卿钟繇奉命责问毛玠。
毛玠本来其实没什么错,因此当时桓阶、和洽等大臣据理进谏营救毛玠,并且要求举报的人和毛玠进行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毛玠于是被曹操免刑、废黜,不久毛玠在家中郁郁而亡。毛玠死后,曹操赐给棺木、祭器、钱和绢帛,授给他的儿子毛机郎中的官职。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崔琰被赐死,毛玠被废黜。
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级的元老功勋,但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只能说此时曹操的心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果要在这段最知名的历史中找到一个最知名的人物,却也不那么简单,关羽、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在大众中都拥有无数的粉丝。
但如果要说三国人物中谁最复杂,谁最具争议性,那就非曹操莫属了。
仁义和奸诈、冲动和谨慎、聪明和愚蠢等等完全相反的词语在曹操身上和谐共存,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汇出现,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很多三国爱好者认为曹操是一个重视才能胜过重视出身的君主,即所谓的“唯才是举”,但如果真的去了解曹操在用人上的一系列举措后,就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怎么靠谱。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诏令最后一句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发布这道诏令,是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唯才是举”由此得名。
那么,曹操是不是真的“唯才是举”呢?实际情况可能要残酷很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麾下的人才构成。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麾下的文武力量主要有以下一些人:
以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为首的谋臣集团,这五人被称为曹操五大谋臣。在这几个人中,荀彧和荀攸叔侄出身于颍川荀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王朝的官僚集团内部一直属于顶尖级别的士族,常年盘踞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郭嘉跟二荀是同乡,而郭氏是东汉王朝内部掌握司法部门的家族,历代都担任司法部门的主管官员;
贾诩和程昱,前者的家族是凉州地方豪强,贾氏也是常年担任九卿的士族,后者的家族在其家乡的地方官员上也频繁活动,可以说方面大员。这证明了,至少曹操的主要谋臣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知识分子。
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和张郃组成的武将集团。
这些人中,两夏侯是曹操的姑表兄弟,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也是一直跟在曹操背后的马仔,他们或多或少是跟曹操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且是好几代家族都有互相联络的姻亲死党。
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一手从士卒提拔上来,着力培养的嫡系。张辽、徐晃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
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恨。”于是赐死崔琰。
崔琰死后,和崔琰共殿选举多点的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后来,有人告发毛玠,说:“毛玠出门看见脸上刺字犯人,那人的妻子儿女被籍没为官家奴婢,就说:‘是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吧。’”曹操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狱。大理寺卿钟繇奉命责问毛玠。
毛玠本来其实没什么错,因此当时桓阶、和洽等大臣据理进谏营救毛玠,并且要求举报的人和毛玠进行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毛玠于是被曹操免刑、废黜,不久毛玠在家中郁郁而亡。毛玠死后,曹操赐给棺木、祭器、钱和绢帛,授给他的儿子毛机郎中的官职。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崔琰被赐死,毛玠被废黜。
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级的元老功勋,但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只能说此时曹操的心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果要在这段最知名的历史中找到一个最知名的人物,却也不那么简单,关羽、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在大众中都拥有无数的粉丝。
但如果要说三国人物中谁最复杂,谁最具争议性,那就非曹操莫属了。
仁义和奸诈、冲动和谨慎、聪明和愚蠢等等完全相反的词语在曹操身上和谐共存,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汇出现,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很多三国爱好者认为曹操是一个重视才能胜过重视出身的君主,即所谓的“唯才是举”,但如果真的去了解曹操在用人上的一系列举措后,就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怎么靠谱。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诏令最后一句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发布这道诏令,是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唯才是举”由此得名。
那么,曹操是不是真的“唯才是举”呢?实际情况可能要残酷很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麾下的人才构成。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麾下的文武力量主要有以下一些人:
以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为首的谋臣集团,这五人被称为曹操五大谋臣。在这几个人中,荀彧和荀攸叔侄出身于颍川荀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王朝的官僚集团内部一直属于顶尖级别的士族,常年盘踞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郭嘉跟二荀是同乡,而郭氏是东汉王朝内部掌握司法部门的家族,历代都担任司法部门的主管官员;
贾诩和程昱,前者的家族是凉州地方豪强,贾氏也是常年担任九卿的士族,后者的家族在其家乡的地方官员上也频繁活动,可以说方面大员。这证明了,至少曹操的主要谋臣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知识分子。
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和张郃组成的武将集团。
这些人中,两夏侯是曹操的姑表兄弟,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也是一直跟在曹操背后的马仔,他们或多或少是跟曹操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且是好几代家族都有互相联络的姻亲死党。
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一手从士卒提拔上来,着力培养的嫡系。张辽、徐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