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6章:彝族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足温饱。彝族并未像中原王朝那样建立统一政权,仍然实行部落制度,孟获则是其中一位强势的部落首领。
孟获在彝族人心中地位很高,因此直至今天,在四川、云南等地还流传着他带领彝族百姓击退外敌保护家园的故事,祭祀孟获的祠庙以及相应的祭祀仪式也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在彝族人心中,孟获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值得本民族百姓对其顶礼膜拜,香火不绝。
既然孟获是彝族的英雄,那么与之相对的汉人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在彝族历史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在现存的彝族传说中,的确有孟获与诸葛亮作战的故事,结局也的确是诸葛亮成功擒拿孟获,汉人大胜。
但可惜的是,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其实并未发生,这不过是罗贯中根据传说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后的结果而已。
此外,在彝族人看来,诸葛亮及其率领的蜀汉士兵是外来入侵者,而孟获则是带领他们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
孟获在汉人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蛮族首领,而在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的形象几乎与前者完全不同。
在今天云南楚雄地区流行的孟获传说中,他带领彝族百姓开辟荒地,修筑城池,开挖河道,还率领彝族将士反抗官府压迫。
除此之外,孟获还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官府对孟获也无可奈何,最后先是使用阴谋诡计破坏了孟获“死而复生”的本领,再把他彻底杀死,而孟获死后,则变成了神灵,一直保佑着彝族百姓。
十分有趣的是,在另一个版本的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与诸葛亮在战场上是互有胜负的,孟获是被诸葛亮擒拿过,但他也擒拿过诸葛亮。在战争结束后,双方一笑泯恩仇,结为异姓兄弟。
在诸葛亮北伐时,孟获充分发挥了他的不死本领,击杀了上万名曹军,直至不死身被破坏后才战死沙场。
可以看出,在汉族与彝族之间以及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孟获形象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在彝族人心中,他既是彝族的英雄,又是彝族的“神灵”,而在汉人心中,他只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有勇无谋的蛮族首领。
正如开头所提的那个问题一样,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何孟获在归顺蜀汉后,消失在了诸葛亮的北伐之战中?
这其实正反映出即使是罗贯中,也无法处理孟获在多种形象之间的错位问题,说的简单一些,孟获在汉族的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中,是以一种战败者的姿态出现的。
无论是强调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还是强调蜀汉在孟获及其蛮族部落面前的英勇与文明,都意在凸显蜀汉高风亮节的一面,至于孟获不过是一个被俘虏的蛮族首领而已。
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才会觉得孟获既然都归顺蜀汉了,却不出兵援助诸葛亮北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而且在汉人这边,孟获既然是战败者,在后来的北伐故事中就是可有可无的,况且在事实上,孟获也的确没有派兵支援诸葛亮作战。
而在彝族这边,不论是彝族历史还是文学作品,孟获毫无疑问都是他们的大英雄和当之无愧的首领。
蜀汉是入侵者,而孟获是带领他们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在这样一个定位下,在彝族传说中关于孟获的两方面的叙事,就都有了情感基础。
一种情感是:孟获是反对外来入侵的英雄,怎么还会去支援蜀汉政权呢?
另一种情感是:孟获率领彝族和蜀汉约为兄弟,后来“不计前嫌”率领部队支援诸葛亮北伐,这体现了彝族英雄更大的胸怀与气概。
所以,当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作为汉族的知识分子,他肯定是要采用汉族的叙事为主的。
于是在小说的南中剧情之后,孟获就逐渐淡出了主线剧情。
文史君说:
孟获因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广为人们熟知,但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孟获的形象处于十分模糊与被动的状态,仿佛他只是一个被打败的蛮族首领。
但通过对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孟获在民族之间、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形象差别是很大的!
这也提醒我们后来者,在面对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话题或人物时,要注意摒弃固有的传统印象,以新的视角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诸葛亮怎么敢杀关羽呢?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刘关张三兄弟早已经三个头磕在地上认了亲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诸葛亮设计让关羽签了军令状,签完后关羽又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直接把关羽杀掉了。按照当时的约定,刘备和张飞也要自寻死路,那接下来整个蜀汉岂不就是诸葛亮控制得了吗?
当然这里我们只是开一个玩笑而已,事实上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谁都不简单,而诸葛亮之所以不杀关羽是因为绝对不能杀关羽,之所以杀马谡是因为必须得杀马谡。
在这里因为剧情的讨论,我们将不会讨论三国正史也不会讨论三国志,因为在真正的三国志当中,马谡是怎样死的这一点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只是从三国演义当中来做一个简单讲解,为什么诸葛亮要杀关羽?
因为在刘备的集团军当中真正能够排在第2位的绝对不是诸葛亮,诸葛亮要排在最少是第4位,第2位是谁呢?
没错,就是关羽。
尽管诸葛亮的名气要比关羽的名气稍大一些,尤其是在部分谋略家的心目当中,当然关羽的名气也绝对不差。
这么说就容易跑题了,我们继续回过头来讲,在当时刚刚发生了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曹操失败了,眼瞅着就能够一统天下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过程当中吃了大亏。
我们不能多说什么,毕竟历史的发展走向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是有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记,曹操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消灭曹操甚至消灭北方的曹魏,成为了东吴和蜀汉的最重要的目的。
那么如何能够消灭曹操呢?
于是一场军事密谋紧锣密鼓地出现了,东吴对曹操实施了8面围捕,各种调兵遣将,士兵轮番往前打,但是诡异的是东吴的士兵似乎只对曹操的装备感兴趣,或者对除了曹操本人之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感兴趣,唯独对曹操不感兴趣。
就这样把曹操满地图乱赶,赶来赶去赶到了刘备的地盘上,刘备想着机会来了呀,东吴那边都把人送过来了,自己也得赶紧行动啊。
于是诸葛亮安排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前后围堵曹操到了最关键的一个地方,就是华容道。按照诸葛亮的预测,曹操必然会来华容道,等他到达华容道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大的力气反抗了,所以在这里伏击曹操是最好的时机。
于是诸葛亮把关羽叫了过来,告诉关羽,曹操一定会走华容道,你听我的去华容道把曹操灭了。
关羽这个人比较傲气,他指着诸葛亮问,你怎么确定曹操一定走华容道?
诸葛亮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我给你立军令状,如果曹操不走华容道我甘受军法,同时如果曹操走了华容道,你放了曹操,你也要受军法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足温饱。彝族并未像中原王朝那样建立统一政权,仍然实行部落制度,孟获则是其中一位强势的部落首领。
孟获在彝族人心中地位很高,因此直至今天,在四川、云南等地还流传着他带领彝族百姓击退外敌保护家园的故事,祭祀孟获的祠庙以及相应的祭祀仪式也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在彝族人心中,孟获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值得本民族百姓对其顶礼膜拜,香火不绝。
既然孟获是彝族的英雄,那么与之相对的汉人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在彝族历史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在现存的彝族传说中,的确有孟获与诸葛亮作战的故事,结局也的确是诸葛亮成功擒拿孟获,汉人大胜。
但可惜的是,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其实并未发生,这不过是罗贯中根据传说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后的结果而已。
此外,在彝族人看来,诸葛亮及其率领的蜀汉士兵是外来入侵者,而孟获则是带领他们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
孟获在汉人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蛮族首领,而在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的形象几乎与前者完全不同。
在今天云南楚雄地区流行的孟获传说中,他带领彝族百姓开辟荒地,修筑城池,开挖河道,还率领彝族将士反抗官府压迫。
除此之外,孟获还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官府对孟获也无可奈何,最后先是使用阴谋诡计破坏了孟获“死而复生”的本领,再把他彻底杀死,而孟获死后,则变成了神灵,一直保佑着彝族百姓。
十分有趣的是,在另一个版本的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与诸葛亮在战场上是互有胜负的,孟获是被诸葛亮擒拿过,但他也擒拿过诸葛亮。在战争结束后,双方一笑泯恩仇,结为异姓兄弟。
在诸葛亮北伐时,孟获充分发挥了他的不死本领,击杀了上万名曹军,直至不死身被破坏后才战死沙场。
可以看出,在汉族与彝族之间以及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孟获形象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在彝族人心中,他既是彝族的英雄,又是彝族的“神灵”,而在汉人心中,他只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有勇无谋的蛮族首领。
正如开头所提的那个问题一样,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何孟获在归顺蜀汉后,消失在了诸葛亮的北伐之战中?
这其实正反映出即使是罗贯中,也无法处理孟获在多种形象之间的错位问题,说的简单一些,孟获在汉族的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中,是以一种战败者的姿态出现的。
无论是强调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还是强调蜀汉在孟获及其蛮族部落面前的英勇与文明,都意在凸显蜀汉高风亮节的一面,至于孟获不过是一个被俘虏的蛮族首领而已。
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才会觉得孟获既然都归顺蜀汉了,却不出兵援助诸葛亮北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而且在汉人这边,孟获既然是战败者,在后来的北伐故事中就是可有可无的,况且在事实上,孟获也的确没有派兵支援诸葛亮作战。
而在彝族这边,不论是彝族历史还是文学作品,孟获毫无疑问都是他们的大英雄和当之无愧的首领。
蜀汉是入侵者,而孟获是带领他们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在这样一个定位下,在彝族传说中关于孟获的两方面的叙事,就都有了情感基础。
一种情感是:孟获是反对外来入侵的英雄,怎么还会去支援蜀汉政权呢?
另一种情感是:孟获率领彝族和蜀汉约为兄弟,后来“不计前嫌”率领部队支援诸葛亮北伐,这体现了彝族英雄更大的胸怀与气概。
所以,当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作为汉族的知识分子,他肯定是要采用汉族的叙事为主的。
于是在小说的南中剧情之后,孟获就逐渐淡出了主线剧情。
文史君说:
孟获因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广为人们熟知,但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孟获的形象处于十分模糊与被动的状态,仿佛他只是一个被打败的蛮族首领。
但通过对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孟获在民族之间、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形象差别是很大的!
这也提醒我们后来者,在面对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话题或人物时,要注意摒弃固有的传统印象,以新的视角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诸葛亮怎么敢杀关羽呢?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刘关张三兄弟早已经三个头磕在地上认了亲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诸葛亮设计让关羽签了军令状,签完后关羽又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直接把关羽杀掉了。按照当时的约定,刘备和张飞也要自寻死路,那接下来整个蜀汉岂不就是诸葛亮控制得了吗?
当然这里我们只是开一个玩笑而已,事实上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谁都不简单,而诸葛亮之所以不杀关羽是因为绝对不能杀关羽,之所以杀马谡是因为必须得杀马谡。
在这里因为剧情的讨论,我们将不会讨论三国正史也不会讨论三国志,因为在真正的三国志当中,马谡是怎样死的这一点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只是从三国演义当中来做一个简单讲解,为什么诸葛亮要杀关羽?
因为在刘备的集团军当中真正能够排在第2位的绝对不是诸葛亮,诸葛亮要排在最少是第4位,第2位是谁呢?
没错,就是关羽。
尽管诸葛亮的名气要比关羽的名气稍大一些,尤其是在部分谋略家的心目当中,当然关羽的名气也绝对不差。
这么说就容易跑题了,我们继续回过头来讲,在当时刚刚发生了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曹操失败了,眼瞅着就能够一统天下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过程当中吃了大亏。
我们不能多说什么,毕竟历史的发展走向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是有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记,曹操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消灭曹操甚至消灭北方的曹魏,成为了东吴和蜀汉的最重要的目的。
那么如何能够消灭曹操呢?
于是一场军事密谋紧锣密鼓地出现了,东吴对曹操实施了8面围捕,各种调兵遣将,士兵轮番往前打,但是诡异的是东吴的士兵似乎只对曹操的装备感兴趣,或者对除了曹操本人之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感兴趣,唯独对曹操不感兴趣。
就这样把曹操满地图乱赶,赶来赶去赶到了刘备的地盘上,刘备想着机会来了呀,东吴那边都把人送过来了,自己也得赶紧行动啊。
于是诸葛亮安排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前后围堵曹操到了最关键的一个地方,就是华容道。按照诸葛亮的预测,曹操必然会来华容道,等他到达华容道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大的力气反抗了,所以在这里伏击曹操是最好的时机。
于是诸葛亮把关羽叫了过来,告诉关羽,曹操一定会走华容道,你听我的去华容道把曹操灭了。
关羽这个人比较傲气,他指着诸葛亮问,你怎么确定曹操一定走华容道?
诸葛亮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我给你立军令状,如果曹操不走华容道我甘受军法,同时如果曹操走了华容道,你放了曹操,你也要受军法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