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9章:东吴四大都督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议,当今英雄相持,各霸一方,如要克敌宁乱,必须大量人力。山贼是常年的祸患,躲藏在深山险要之地,假如不平定内乱,就难以图谋北方。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们往往聚焦群雄,而不会关注不入流的山贼。陆逊着眼点虽小,却投射极大影响。与诸葛亮先南征孟获,然后北伐中原的道理相通。
平定山越是东吴固本强基的重要之举,长期困扰吴郡、会稽、丹阳的祸患得以解决,而且吴国得到数万精锐。
陆逊的战略思维还可以从夷陵之战后看出来。当时刘备逃亡白帝城后,徐盛、潘璋等将领,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刘备。
陆逊却未雨绸缪,料到曹丕正在集结大军,表面是助吴攻蜀,暗地里怀有险恶用心,于是立即撤军。在大获全胜之时,陆逊没有贪功,而是适时停止追击。
果然不出陆逊所料,魏国不久果然出兵攻吴。刘备听说魏国攻吴,还扬言要再度东下。陆逊写信软硬兼施,劝刘备修补疮痍,切莫穷兵。吴蜀很快恢复了关系。
陆逊与周瑜之间的高下总是不同,相对而言,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周瑜总是一番咄咄逼人之势,而陆逊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总是留有三分余地。或许这是陆逊强过周瑜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鲁肃。鲁肃的战略眼光,几乎可以与诸葛亮比肩。诸葛亮刚见刘备之时,就送上了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鲁肃初见孙权之时,也送上自己的“隆中对”。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他制言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马上被消灭,建议孙权割据江东,根据形势相机行事,消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长江天险,称帝图谋天下。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孙刘联盟这件事上,更看出鲁肃的高瞻远瞩。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鲁肃当即瞄准荆州,断言如果占有荆州,就可以帮助孙权实现帝王之业。
他认为刘备是天下枭雄,主动向孙权请缨,以吊唁之名,打探消息。当听说刘琮已经降曹,便马上找到刘备,劝说合力抗曹。裴松之认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本谋”。当时刘备惨败于曹操,没有立足之地,鲁肃就将其作为孙权首要战略合作伙伴,可以说极有眼光。
孙权对鲁肃不满主要是借荆州一事。当时,鲁肃认为曹操势力太大,如果借荆州一地,让刘备安抚百姓,那曹操就多一个敌人,自己多一个朋友,这才是上策。
当时,借荆州,得益最大的确实是刘备,但是孙权并不是没有得到好处。所谓,借荆州也不过是把周瑜手中的江陵借给刘备而已。如果不借,孙刘联盟必然产生摩擦,损害同盟关系。只能给曹操可乘之机。
鲁肃借荆州,不仅巩固了孙刘联盟,还把刘备自己所得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也算到了里面,并不是一个赔本买卖。借荆州的影响显而易见。北方的曹操听说这件事后,正在写字,竟惊慌地把笔都掉在了地上(电视剧里面应该没有现实显得笨拙一些……大家可以补脑一下……菠萝偷笑)。
对于吕蒙来说,夺取荆州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战果。孙权与吕蒙商议夺取徐州,但吕蒙认为打下徐州容易,可不出十多天曹操就会来夺,即使派七八万人驻守,恐怕也守不住。
不如攻取关羽,全据长江,形势就会大变。孙权赞成这一分析,不久便付诸实施。
但荆州之战最大的获益者是曹操,孙、刘联盟全面破裂。虽然孙权最后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这种胜利远非十拿九稳,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利,那么对于夺取荆州的评论,又是另一番结论。而且,如果吴、蜀全面对抗,曹丕采用了刘晔的计策,与刘备夹击东吴,或者陆逊在取胜后执意与刘备死磕到底,那么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曹丕。
在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中,孙刘唇亡齿寒,争夺荆州是一场零和博弈,只是幸亏曹丕没有及时作为,才让两家逃过一劫。
从高屋建瓴、应势而谋、以舍为取、守拙图进的“大智慧”,非鲁肃莫属。
所以,以战略眼光而论,东吴四大都督排名:鲁肃、陆逊、周瑜、吕蒙!
第(3/3)页
议,当今英雄相持,各霸一方,如要克敌宁乱,必须大量人力。山贼是常年的祸患,躲藏在深山险要之地,假如不平定内乱,就难以图谋北方。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们往往聚焦群雄,而不会关注不入流的山贼。陆逊着眼点虽小,却投射极大影响。与诸葛亮先南征孟获,然后北伐中原的道理相通。
平定山越是东吴固本强基的重要之举,长期困扰吴郡、会稽、丹阳的祸患得以解决,而且吴国得到数万精锐。
陆逊的战略思维还可以从夷陵之战后看出来。当时刘备逃亡白帝城后,徐盛、潘璋等将领,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刘备。
陆逊却未雨绸缪,料到曹丕正在集结大军,表面是助吴攻蜀,暗地里怀有险恶用心,于是立即撤军。在大获全胜之时,陆逊没有贪功,而是适时停止追击。
果然不出陆逊所料,魏国不久果然出兵攻吴。刘备听说魏国攻吴,还扬言要再度东下。陆逊写信软硬兼施,劝刘备修补疮痍,切莫穷兵。吴蜀很快恢复了关系。
陆逊与周瑜之间的高下总是不同,相对而言,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周瑜总是一番咄咄逼人之势,而陆逊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总是留有三分余地。或许这是陆逊强过周瑜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鲁肃。鲁肃的战略眼光,几乎可以与诸葛亮比肩。诸葛亮刚见刘备之时,就送上了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鲁肃初见孙权之时,也送上自己的“隆中对”。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他制言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马上被消灭,建议孙权割据江东,根据形势相机行事,消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长江天险,称帝图谋天下。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孙刘联盟这件事上,更看出鲁肃的高瞻远瞩。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鲁肃当即瞄准荆州,断言如果占有荆州,就可以帮助孙权实现帝王之业。
他认为刘备是天下枭雄,主动向孙权请缨,以吊唁之名,打探消息。当听说刘琮已经降曹,便马上找到刘备,劝说合力抗曹。裴松之认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本谋”。当时刘备惨败于曹操,没有立足之地,鲁肃就将其作为孙权首要战略合作伙伴,可以说极有眼光。
孙权对鲁肃不满主要是借荆州一事。当时,鲁肃认为曹操势力太大,如果借荆州一地,让刘备安抚百姓,那曹操就多一个敌人,自己多一个朋友,这才是上策。
当时,借荆州,得益最大的确实是刘备,但是孙权并不是没有得到好处。所谓,借荆州也不过是把周瑜手中的江陵借给刘备而已。如果不借,孙刘联盟必然产生摩擦,损害同盟关系。只能给曹操可乘之机。
鲁肃借荆州,不仅巩固了孙刘联盟,还把刘备自己所得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也算到了里面,并不是一个赔本买卖。借荆州的影响显而易见。北方的曹操听说这件事后,正在写字,竟惊慌地把笔都掉在了地上(电视剧里面应该没有现实显得笨拙一些……大家可以补脑一下……菠萝偷笑)。
对于吕蒙来说,夺取荆州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战果。孙权与吕蒙商议夺取徐州,但吕蒙认为打下徐州容易,可不出十多天曹操就会来夺,即使派七八万人驻守,恐怕也守不住。
不如攻取关羽,全据长江,形势就会大变。孙权赞成这一分析,不久便付诸实施。
但荆州之战最大的获益者是曹操,孙、刘联盟全面破裂。虽然孙权最后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这种胜利远非十拿九稳,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利,那么对于夺取荆州的评论,又是另一番结论。而且,如果吴、蜀全面对抗,曹丕采用了刘晔的计策,与刘备夹击东吴,或者陆逊在取胜后执意与刘备死磕到底,那么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曹丕。
在三足鼎立的大格局中,孙刘唇亡齿寒,争夺荆州是一场零和博弈,只是幸亏曹丕没有及时作为,才让两家逃过一劫。
从高屋建瓴、应势而谋、以舍为取、守拙图进的“大智慧”,非鲁肃莫属。
所以,以战略眼光而论,东吴四大都督排名:鲁肃、陆逊、周瑜、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