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章:斩龙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萧何与韩信可以说是历史中颇为有趣的一对组合,他们既留下了“萧何也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同时也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故事……
关于二人的相识,船夫心中一直有个疑惑,萧何真的只是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么?或许这背后,行应该还有鲜为人知的可能!(举个例子,也是菠萝的猜测,根据史记来推断的可能性……)
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描述,萧何正是被韩信的才华所折服,才会不惜夜下追韩信,但关于这段故事的描述,都是站在已知事后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本身就可能与真实的故事有一些偏差。
想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当了一位小小的执戟郎,因为感到不受重用所以才离开楚军阵营,投奔了刘邦,却依然得不到重用。正是在这个时候,萧何偶然间结识了不得志的韩信,二人估计一起喝点小酒,畅聊了下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聊这种知心磕,初出茅庐的韩信怎么可能是官场老油条萧何的对手,于是几杯酒下肚,韩信估计就把自己所有糟心事都吐露个干净,
甚至还包括后来的一饭之恩和胯下之辱,接着韩信或许还聊了聊对当下时局的看法,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萧何才了解到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就是韩信做人很讲究恩义,有恩必报绝不辜负,这点可以算是一种美德,但却也容易被人利用,
萧何正是看清楚了韩信的这个心理特点,才会放心大胆地将其推荐给刘邦,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有大恩与韩信,未来纵使韩信功高盖主,他依旧可以将其拿捏得死死的。
至于韩信所谓的军事才能,就有些事后诸葛亮了,甚至连萧何自己也拿不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萧何本人只是一个积年老吏,
在他的前半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行政工作打交道,天天基本都是西家长东家短的小事,既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军事经验几乎为“0”。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能力辨识出另外一个人的军事天分呢?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萧何看中韩信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军事才能,而是看出这个人好控制……情商低,只需要对其有推荐之恩,就可以携恩求报了。
刘邦为何能够拿捏住韩信?
明白了上面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脑补一下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更为可能的描述内容。
萧何:咱们这一帮大老粗都没带过兵,樊哙是个屠狗的,夏侯婴是个遛马的,抡刀子捅个人没问题,但指挥千军万马打仗可以就是赶鸭子上架了,这和项羽这样的将门之后咋打?
刘邦:难道我不想找个能打仗的带兵,实在是不放心啊……兵权交出去等于是把命给了人家,一个不小心就给他人作嫁衣裳了。
(内心戏:想当初在沛县起义后,要不是中间出了叛徒,让我有机会去项梁那借到了几千兵马,现在不还是被你们架空做傀儡呢么?)
萧何:呵呵哒,别担心,我正好找到一个自称熟悉兵法韬略的年轻人,虽然压根就没带兵打过仗,但能说会道,把我讲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那股子谁都看不起的架势,
我感觉这小子有点干货……最关键的是这小子一根筋,谁对他有恩,他就老想着报恩,到时候你对他礼贤下士一些,肯定就能拿捏住他,毕竟还是年轻人,打仗是厉害,但玩心眼那里是咱们哥几个对手。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刘邦为何会对韩信如此的礼贤下士,并且将视若生命的兵权交托与他,其根本原因就是刘邦和萧何看透了韩信的为人,故意携恩求报,兵权越大,施以的恩惠也越大。
不然我们很难想象,生性多疑且有些无赖的刘邦,会只身一人独闯韩信军营大帐,然后如探囊取物般夺走了韩信的兵权,没有这份倚仗,刘邦断然是做不出的。
(下雨了……下雨了……等红灯的时候码字……没谁了……)
大家都还记得韩信和刘邦的一段对话,当韩信失口说出自己带兵多多益善时,不得不给刘邦找回面子说其是不善于带兵,而善于统领将领。
不知道韩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一直被刘邦和萧何拿捏的死死的是什么原因?
要知道训练一支军队需要的是铁的纪律,这个时候不需要每个人的个性发挥,相反需要的是将每个人的个性压抑,进而达到凝聚为一个整体的目的。
但想要掌控数量有限的将领,不但不能够压制个性,反而需要观察下属的这份人性,并找出其中的人性弱点,进而有的放矢,拿捏在手,进而达到完全掌控一个人的目的。
这份弱点或是他们的家人,所以君王往往会将将领的家眷“照顾”在京城里,也可能是一份荣耀感,所以帝王对将领的赏赐封号必不可少,但这些往往都是司空见惯的内容,通常浮于表面。
一个人真正的人性弱点往往会隐藏的很深,这在其青年时期或许会容易发现,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都会长出伪装的保护外衣,进而将真正的弱点深深隐藏,这时候想要发现就难如登天了。
萧何偶遇了青年韩信,恰好又是他最不得意的时候,这就为萧何洞察韩信的内心提供去了契机,今儿找出了他人性中的弱点。
萧何遇韩信,是他人生的幸运,因此得以青史留名,成为一代兵神,但同样也是他人生的不幸,因为弱点被人牢牢抓住,便注定了一个身不由己的凄惨结局。
成也萧何败萧何,败给的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人性的弱点!
俗话说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禅在投降曹魏后,虽然已经表达了“乐不思蜀”的态度,可仍然遭到了司马昭等人的猜忌,
甚至还有大臣向司马昭建议除掉刘禅以绝后患。无奈之下,刘禅只好在大门上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山寨”3个字……
曹魏群臣不解其中含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司马昭。谁知司马昭听说后哈哈大笑,告诉大臣免除刘禅死罪。
群臣不解其中含义,司马昭对大臣们说,这3个字不妨倒过来念。原来,刘禅所写的“中山寨”这3个字,倒过来念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说刘禅借此向司马昭表达了自己愿意归隐山野的愿望。
人们常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庸碌无能之人。
因为阿斗是刘禅的小名,所以刘禅在人们眼中也就成了庸碌无能之人,再加上刘禅说出的那句“乐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似乎更加坐实了刘禅是一个无能之辈。
然而从刘禅投降后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庸碌无能,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深刻的智慧。
若非如此的话,他一个亡国之君,又如何能在虎狼环视的曹魏得以幸存呢?
在古代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结局通常都不是很好,而刘禅却是一个例外。他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一直居住在繁华之地洛阳,直到64岁才去世。以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刘禅可以说是得享高寿了,对于他这样一个亡国之君来说,这样的结局已然是堪称完美。
换作任何人处于他当时状况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萧何与韩信可以说是历史中颇为有趣的一对组合,他们既留下了“萧何也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同时也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故事……
关于二人的相识,船夫心中一直有个疑惑,萧何真的只是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么?或许这背后,行应该还有鲜为人知的可能!(举个例子,也是菠萝的猜测,根据史记来推断的可能性……)
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描述,萧何正是被韩信的才华所折服,才会不惜夜下追韩信,但关于这段故事的描述,都是站在已知事后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果,本身就可能与真实的故事有一些偏差。
想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当了一位小小的执戟郎,因为感到不受重用所以才离开楚军阵营,投奔了刘邦,却依然得不到重用。正是在这个时候,萧何偶然间结识了不得志的韩信,二人估计一起喝点小酒,畅聊了下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聊这种知心磕,初出茅庐的韩信怎么可能是官场老油条萧何的对手,于是几杯酒下肚,韩信估计就把自己所有糟心事都吐露个干净,
甚至还包括后来的一饭之恩和胯下之辱,接着韩信或许还聊了聊对当下时局的看法,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萧何才了解到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就是韩信做人很讲究恩义,有恩必报绝不辜负,这点可以算是一种美德,但却也容易被人利用,
萧何正是看清楚了韩信的这个心理特点,才会放心大胆地将其推荐给刘邦,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有大恩与韩信,未来纵使韩信功高盖主,他依旧可以将其拿捏得死死的。
至于韩信所谓的军事才能,就有些事后诸葛亮了,甚至连萧何自己也拿不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萧何本人只是一个积年老吏,
在他的前半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行政工作打交道,天天基本都是西家长东家短的小事,既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军事经验几乎为“0”。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能力辨识出另外一个人的军事天分呢?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萧何看中韩信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军事才能,而是看出这个人好控制……情商低,只需要对其有推荐之恩,就可以携恩求报了。
刘邦为何能够拿捏住韩信?
明白了上面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脑补一下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更为可能的描述内容。
萧何:咱们这一帮大老粗都没带过兵,樊哙是个屠狗的,夏侯婴是个遛马的,抡刀子捅个人没问题,但指挥千军万马打仗可以就是赶鸭子上架了,这和项羽这样的将门之后咋打?
刘邦:难道我不想找个能打仗的带兵,实在是不放心啊……兵权交出去等于是把命给了人家,一个不小心就给他人作嫁衣裳了。
(内心戏:想当初在沛县起义后,要不是中间出了叛徒,让我有机会去项梁那借到了几千兵马,现在不还是被你们架空做傀儡呢么?)
萧何:呵呵哒,别担心,我正好找到一个自称熟悉兵法韬略的年轻人,虽然压根就没带兵打过仗,但能说会道,把我讲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那股子谁都看不起的架势,
我感觉这小子有点干货……最关键的是这小子一根筋,谁对他有恩,他就老想着报恩,到时候你对他礼贤下士一些,肯定就能拿捏住他,毕竟还是年轻人,打仗是厉害,但玩心眼那里是咱们哥几个对手。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刘邦为何会对韩信如此的礼贤下士,并且将视若生命的兵权交托与他,其根本原因就是刘邦和萧何看透了韩信的为人,故意携恩求报,兵权越大,施以的恩惠也越大。
不然我们很难想象,生性多疑且有些无赖的刘邦,会只身一人独闯韩信军营大帐,然后如探囊取物般夺走了韩信的兵权,没有这份倚仗,刘邦断然是做不出的。
(下雨了……下雨了……等红灯的时候码字……没谁了……)
大家都还记得韩信和刘邦的一段对话,当韩信失口说出自己带兵多多益善时,不得不给刘邦找回面子说其是不善于带兵,而善于统领将领。
不知道韩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一直被刘邦和萧何拿捏的死死的是什么原因?
要知道训练一支军队需要的是铁的纪律,这个时候不需要每个人的个性发挥,相反需要的是将每个人的个性压抑,进而达到凝聚为一个整体的目的。
但想要掌控数量有限的将领,不但不能够压制个性,反而需要观察下属的这份人性,并找出其中的人性弱点,进而有的放矢,拿捏在手,进而达到完全掌控一个人的目的。
这份弱点或是他们的家人,所以君王往往会将将领的家眷“照顾”在京城里,也可能是一份荣耀感,所以帝王对将领的赏赐封号必不可少,但这些往往都是司空见惯的内容,通常浮于表面。
一个人真正的人性弱点往往会隐藏的很深,这在其青年时期或许会容易发现,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都会长出伪装的保护外衣,进而将真正的弱点深深隐藏,这时候想要发现就难如登天了。
萧何偶遇了青年韩信,恰好又是他最不得意的时候,这就为萧何洞察韩信的内心提供去了契机,今儿找出了他人性中的弱点。
萧何遇韩信,是他人生的幸运,因此得以青史留名,成为一代兵神,但同样也是他人生的不幸,因为弱点被人牢牢抓住,便注定了一个身不由己的凄惨结局。
成也萧何败萧何,败给的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人性的弱点!
俗话说得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刘禅在投降曹魏后,虽然已经表达了“乐不思蜀”的态度,可仍然遭到了司马昭等人的猜忌,
甚至还有大臣向司马昭建议除掉刘禅以绝后患。无奈之下,刘禅只好在大门上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中山寨”3个字……
曹魏群臣不解其中含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司马昭。谁知司马昭听说后哈哈大笑,告诉大臣免除刘禅死罪。
群臣不解其中含义,司马昭对大臣们说,这3个字不妨倒过来念。原来,刘禅所写的“中山寨”这3个字,倒过来念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说刘禅借此向司马昭表达了自己愿意归隐山野的愿望。
人们常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庸碌无能之人。
因为阿斗是刘禅的小名,所以刘禅在人们眼中也就成了庸碌无能之人,再加上刘禅说出的那句“乐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似乎更加坐实了刘禅是一个无能之辈。
然而从刘禅投降后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庸碌无能,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深刻的智慧。
若非如此的话,他一个亡国之君,又如何能在虎狼环视的曹魏得以幸存呢?
在古代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结局通常都不是很好,而刘禅却是一个例外。他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一直居住在繁华之地洛阳,直到64岁才去世。以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刘禅可以说是得享高寿了,对于他这样一个亡国之君来说,这样的结局已然是堪称完美。
换作任何人处于他当时状况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