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1章:旁人眼中的诸葛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都是帮助君主建立无上霸业的人。杜甫对诸葛亮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他对陈寿的观点也是持否定意见的。
由于贬低陈寿的人成了主流,那么诸葛亮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以至于成了完美无缺的化身,那么这现实吗?
越完美无缺的人,越不像个真正的人。
诸葛亮完美无缺的形象,得到了若干文人们的认可。但是我们回头看看陈寿的《诸葛亮传》中,大篇幅都在写诸葛亮的优点。
诸葛亮擅长内政、外交、后勤、文学等,而且执法严明,从不偏私,蜀汉内外所有人无不拜服。此外诸葛亮还是个廉洁奉公,没有私心的人,对得起刘备的临终托孤。
陈寿已经把诸葛亮夸上了天,只是在《诸葛亮传》的结尾写上了那么一句“奇谋为短”就立刻遭到了后世文人们的唾弃。
这是为啥呢?原来后世文人,不太希望把诸葛亮还原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希望诸葛亮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这可能吗?
不管可不可能,都是后世文人们所向往,所遐想的那种人。不光文人推崇这样的诸葛亮,后世的君王也特别推崇这样的诸葛亮,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成为司马懿,希望他们个个都要以诸葛亮为榜样。
榜样哪里能有什么缺点呢?至少在公众面前,榜样都是完美无缺的化身。实际上这样的形象,远远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形象,这不是我们要看到的诸葛亮。
陈寿的评价还是值得肯定的。
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是“名重于实”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名声,比他的能力要强得多。还真的是这样,甭说诸葛亮去世以后,就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蜀吴三国,没有哪个不佩服诸葛亮的。
因为诸葛亮有能力,而且毫不偏私。这种人在三国是极其稀少的,所以大家都认可这样的诸葛亮。久而久之,诸葛亮在人们传唱的时候,就有点儿偏离实际了。
可陈寿是写史书的人,他明白还原一个人真实的一面,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是更加贴近现实的。
这么一来理想和现实存在了偏差,那么大家肯定首先要捍卫自己的理想。在你不能拿出确凿证据之前,诸葛亮就是完美无缺的化身。
我想说的是,这样真的好吗?把一个人从神坛上请下来,那这个人未必就不可爱了。诸葛亮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他的聪明睿智、忠心耿耿、能力出众、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推崇,又何必执着于军事奇谋呢?
关羽“绝北道”,字面意思就是断绝曹仁的北归之路。这是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刘备围攻江陵城时发生的一段故事。
在《三国志,关羽传》里居然没有相关记载,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次战役中,关羽方面没什么值得吹的。但是在《三国志,李通传》中却有明确记载: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关羽“绝北道”的过程中,真正出彩的是李通这个人。李通是曹操集团名将,当时刘备和周瑜正在围攻江陵,又让关羽断绝曹仁的北归之路。曹仁那哪吃得消啊,所以曹操就派遣李通过来接应曹仁。
李通不愧是名将,一路披荆斩棘,连关羽都有点吃不消。当然了李通也没讨到什么很明显的便宜,毕竟他这趟来是为了接曹仁走的。
在打通曹仁北归之路的时候,李通大军还遇到了关羽设下的鹿砦,这玩意儿是人干的嘛!本来就想快速通过,结果李通不得不和士兵们一起一根一根把鹿砦给拔出来,差点当场拔哭了。让我战死可以,你让我干这事儿这不是侮辱人嘛!
结果如你所愿,李通给曹仁打通了北归之路后,他自己就在路上得病死了。或许是在拔鹿砦的时候用力过猛,把自己搞虚脱了。
那么问题来了,整个绝北道的过程中,关羽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哪里?他的表现如何?期望值达到了吗?这是三个问题,我们分三点来回答。
第一,关羽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这当然是从刘备集团或者从孙刘联盟的角度来说的了。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的精锐损失惨重。可是曹操对南方还是不死心,他甚至希望曹仁死守南郡这一重地,等到自己卷土重来。
曹操你可想得真美,你当刘备和孙权都是呆子么?他们俩早就流着哈喇子盯着南郡了。就等曹操撤军,他们好入主南郡。
可是曹仁偏偏被曹操安插在南郡,倒不是说一定要曹仁守住南郡,我认为曹操的目的,是为了把更后面的襄阳、樊城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都是帮助君主建立无上霸业的人。杜甫对诸葛亮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他对陈寿的观点也是持否定意见的。
由于贬低陈寿的人成了主流,那么诸葛亮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以至于成了完美无缺的化身,那么这现实吗?
越完美无缺的人,越不像个真正的人。
诸葛亮完美无缺的形象,得到了若干文人们的认可。但是我们回头看看陈寿的《诸葛亮传》中,大篇幅都在写诸葛亮的优点。
诸葛亮擅长内政、外交、后勤、文学等,而且执法严明,从不偏私,蜀汉内外所有人无不拜服。此外诸葛亮还是个廉洁奉公,没有私心的人,对得起刘备的临终托孤。
陈寿已经把诸葛亮夸上了天,只是在《诸葛亮传》的结尾写上了那么一句“奇谋为短”就立刻遭到了后世文人们的唾弃。
这是为啥呢?原来后世文人,不太希望把诸葛亮还原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希望诸葛亮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这可能吗?
不管可不可能,都是后世文人们所向往,所遐想的那种人。不光文人推崇这样的诸葛亮,后世的君王也特别推崇这样的诸葛亮,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成为司马懿,希望他们个个都要以诸葛亮为榜样。
榜样哪里能有什么缺点呢?至少在公众面前,榜样都是完美无缺的化身。实际上这样的形象,远远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形象,这不是我们要看到的诸葛亮。
陈寿的评价还是值得肯定的。
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是“名重于实”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名声,比他的能力要强得多。还真的是这样,甭说诸葛亮去世以后,就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蜀吴三国,没有哪个不佩服诸葛亮的。
因为诸葛亮有能力,而且毫不偏私。这种人在三国是极其稀少的,所以大家都认可这样的诸葛亮。久而久之,诸葛亮在人们传唱的时候,就有点儿偏离实际了。
可陈寿是写史书的人,他明白还原一个人真实的一面,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是更加贴近现实的。
这么一来理想和现实存在了偏差,那么大家肯定首先要捍卫自己的理想。在你不能拿出确凿证据之前,诸葛亮就是完美无缺的化身。
我想说的是,这样真的好吗?把一个人从神坛上请下来,那这个人未必就不可爱了。诸葛亮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他的聪明睿智、忠心耿耿、能力出众、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推崇,又何必执着于军事奇谋呢?
关羽“绝北道”,字面意思就是断绝曹仁的北归之路。这是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刘备围攻江陵城时发生的一段故事。
在《三国志,关羽传》里居然没有相关记载,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次战役中,关羽方面没什么值得吹的。但是在《三国志,李通传》中却有明确记载: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关羽“绝北道”的过程中,真正出彩的是李通这个人。李通是曹操集团名将,当时刘备和周瑜正在围攻江陵,又让关羽断绝曹仁的北归之路。曹仁那哪吃得消啊,所以曹操就派遣李通过来接应曹仁。
李通不愧是名将,一路披荆斩棘,连关羽都有点吃不消。当然了李通也没讨到什么很明显的便宜,毕竟他这趟来是为了接曹仁走的。
在打通曹仁北归之路的时候,李通大军还遇到了关羽设下的鹿砦,这玩意儿是人干的嘛!本来就想快速通过,结果李通不得不和士兵们一起一根一根把鹿砦给拔出来,差点当场拔哭了。让我战死可以,你让我干这事儿这不是侮辱人嘛!
结果如你所愿,李通给曹仁打通了北归之路后,他自己就在路上得病死了。或许是在拔鹿砦的时候用力过猛,把自己搞虚脱了。
那么问题来了,整个绝北道的过程中,关羽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哪里?他的表现如何?期望值达到了吗?这是三个问题,我们分三点来回答。
第一,关羽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这当然是从刘备集团或者从孙刘联盟的角度来说的了。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的精锐损失惨重。可是曹操对南方还是不死心,他甚至希望曹仁死守南郡这一重地,等到自己卷土重来。
曹操你可想得真美,你当刘备和孙权都是呆子么?他们俩早就流着哈喇子盯着南郡了。就等曹操撤军,他们好入主南郡。
可是曹仁偏偏被曹操安插在南郡,倒不是说一定要曹仁守住南郡,我认为曹操的目的,是为了把更后面的襄阳、樊城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