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杜佩鱼2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鱼袋始于唐朝,是官员们盛放鱼符的袋子,不同品级佩戴的鱼袋颜色不一样。
一般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佩戴银鱼袋,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亲王佩玉鱼袋。
到了武则天时期,改鱼袋为龟袋,所以才有那句广为流传的“金龟婿”一诗,指的是佩戴龟袋的三品以上高官。
但历史上仅仅只有武则天一朝叫龟袋,其余都是鱼袋之名。
宋朝这会,鱼袋里不再装鱼符,而是彻底成了身份的象征,而且不再官服制内,也就是说,即便你升到五品三品,也不一定有银鱼袋和金鱼袋,得官家赏赐给你才行。
这是一种隆重的荣誉,在正式公文里,是要写在官衔里的。
杜守义刚升到五品,他没有银鱼袋;而程度官衔是从三品,十几年前就五品了,可也是最近两年才被赏赐一支银鱼袋而已。
所以,对于还未出仕,便获得银鱼袋的杜若,两人自然是羡慕不已。
杜守义除了羡慕自己儿子,更多的是惊喜,佩银鱼袋意味着有穿绯红官服的资格,将来杜若一旦出仕,散官衔起步就是五品!
虽说只是无权散官而已,但在大宋开国以来也是独一无二了,更关键的是,银鱼袋不止代表着嘉奖和荣誉,还代表着官家的特别关照。
——杜若如今是简在帝心的人。
即便是没入过官场的苏老泉,都明白简在帝心意味着什么,被官家记在心头,以后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恭喜恭喜啊!”
程度对杜若态度瞬间来了个大转变,刚才他只是赞许杜若才华,还端着长辈架子,此时他却架子全无,在杜若面前略显讨好。
“春风迎宾卷帘幔,天使临门送喜来。旧时李唐金龟婿,不胜今朝杜佩鱼。”
后面程度还特意作了首小诗夸杜若,杜若还没觉得哪里受用呢,杜守义和苏老泉倒哈哈大笑,乐得屁颠屁颠的。
不过这首诗虽写的不咋滴,但后面却广为流传开来,诗里的“杜佩鱼”成了杜若外号,眉州老百姓们都喊杜若叫杜佩鱼,并引以为傲,至此,杜若算是彻底摘掉了纨绔的名头。
杜若也不管区区一个鱼袋能有多好,但他明白皇帝的御赐之物,可不能天天戴着,万一弄坏了,说不定有麻烦。
便把银鱼袋藏在家里,出门腰上只挂着苏小妹送的荷包,或简单一个玉佩而已。
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恭维的喊着“杜佩鱼”,倒也让杜若很享受,古代直呼其名算是不敬,可杜若还未弱冠,没有字号,别人喊他杜佩鱼总比直接喊他杜若要好听些。
这几个月来,一品楼那边一直风风火火。
杜若最终以七万五千贯拿下了这家酒楼,买来第二天便开始拆,引得眉州百姓们纷纷指指点点,说朱旦真是个败家玩意儿,这么好的酒楼,拆它作甚?
朱旦当然不会和任何人解释,只是埋头干活,统筹安排工匠,逐条记录拆下来的砖石木料,按照杜若画的草图找营造匠人研究……
这里头自然无比繁琐费心,朱旦第一次知道,原来干事这么不易,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鱼袋始于唐朝,是官员们盛放鱼符的袋子,不同品级佩戴的鱼袋颜色不一样。
一般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佩戴银鱼袋,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亲王佩玉鱼袋。
到了武则天时期,改鱼袋为龟袋,所以才有那句广为流传的“金龟婿”一诗,指的是佩戴龟袋的三品以上高官。
但历史上仅仅只有武则天一朝叫龟袋,其余都是鱼袋之名。
宋朝这会,鱼袋里不再装鱼符,而是彻底成了身份的象征,而且不再官服制内,也就是说,即便你升到五品三品,也不一定有银鱼袋和金鱼袋,得官家赏赐给你才行。
这是一种隆重的荣誉,在正式公文里,是要写在官衔里的。
杜守义刚升到五品,他没有银鱼袋;而程度官衔是从三品,十几年前就五品了,可也是最近两年才被赏赐一支银鱼袋而已。
所以,对于还未出仕,便获得银鱼袋的杜若,两人自然是羡慕不已。
杜守义除了羡慕自己儿子,更多的是惊喜,佩银鱼袋意味着有穿绯红官服的资格,将来杜若一旦出仕,散官衔起步就是五品!
虽说只是无权散官而已,但在大宋开国以来也是独一无二了,更关键的是,银鱼袋不止代表着嘉奖和荣誉,还代表着官家的特别关照。
——杜若如今是简在帝心的人。
即便是没入过官场的苏老泉,都明白简在帝心意味着什么,被官家记在心头,以后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恭喜恭喜啊!”
程度对杜若态度瞬间来了个大转变,刚才他只是赞许杜若才华,还端着长辈架子,此时他却架子全无,在杜若面前略显讨好。
“春风迎宾卷帘幔,天使临门送喜来。旧时李唐金龟婿,不胜今朝杜佩鱼。”
后面程度还特意作了首小诗夸杜若,杜若还没觉得哪里受用呢,杜守义和苏老泉倒哈哈大笑,乐得屁颠屁颠的。
不过这首诗虽写的不咋滴,但后面却广为流传开来,诗里的“杜佩鱼”成了杜若外号,眉州老百姓们都喊杜若叫杜佩鱼,并引以为傲,至此,杜若算是彻底摘掉了纨绔的名头。
杜若也不管区区一个鱼袋能有多好,但他明白皇帝的御赐之物,可不能天天戴着,万一弄坏了,说不定有麻烦。
便把银鱼袋藏在家里,出门腰上只挂着苏小妹送的荷包,或简单一个玉佩而已。
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恭维的喊着“杜佩鱼”,倒也让杜若很享受,古代直呼其名算是不敬,可杜若还未弱冠,没有字号,别人喊他杜佩鱼总比直接喊他杜若要好听些。
这几个月来,一品楼那边一直风风火火。
杜若最终以七万五千贯拿下了这家酒楼,买来第二天便开始拆,引得眉州百姓们纷纷指指点点,说朱旦真是个败家玩意儿,这么好的酒楼,拆它作甚?
朱旦当然不会和任何人解释,只是埋头干活,统筹安排工匠,逐条记录拆下来的砖石木料,按照杜若画的草图找营造匠人研究……
这里头自然无比繁琐费心,朱旦第一次知道,原来干事这么不易,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