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去级取层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并不是,南怀瑾只是遵循绝学无忧,在自己开悟的角度上去读了这本《论语》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须同儒生那样去解读论语?
他又岂是真不懂儒学?
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中,对《庄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斋、坐忘”有着极高的理解,更对“撄宁”理解非凡。
儒释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怀瑾在佛法上开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却通的东西在道上,而非在术上,所以他讲《论语》,得去术存道,看神髓,而非表体。
以南怀瑾举例,便是绝学无忧的一个很好解释。
谁能够想象南怀瑾在十三岁时的毕业考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并不是,南怀瑾只是遵循绝学无忧,在自己开悟的角度上去读了这本《论语》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须同儒生那样去解读论语?
他又岂是真不懂儒学?
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中,对《庄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斋、坐忘”有着极高的理解,更对“撄宁”理解非凡。
儒释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怀瑾在佛法上开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却通的东西在道上,而非在术上,所以他讲《论语》,得去术存道,看神髓,而非表体。
以南怀瑾举例,便是绝学无忧的一个很好解释。
谁能够想象南怀瑾在十三岁时的毕业考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