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191章 汉代与古希腊的碰撞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这个富饶的国度很快变得相当强盛。而绝域亚历山大(也就是大宛)也在巴克特里亚的保护之下,这两地有着共同的文化脉络,《史记·西域传》中也有记载称,大夏国(巴克特里亚)“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俨然一副古希腊城邦的样子。

  这一地区的辉煌远比王国的寿命要长

  只要东西内陆贸易不止,财富就会滚滚而来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张骞到达这个世界尽头要塞之时,大宛已经发展成为“众可数十万”的大国。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惊奇,从独特的建筑、军事到珍惜的汗血宝马,他把这些信息都带回了汉帝国的都城长安。

  张骞代表东方大汉王朝前来访问

  东西方文明之战

  张骞被任命为大汉使节出使西域的那一年他25岁,意气风发、前途无量。当他再次回到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是个38岁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了。从西域回来的他见过了太多的世界,他的视角已经远远高于世人,能理解他的只有雄才大略的武帝。

  汉武帝对于张骞带回来的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所谓的“西极天马”。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与匈奴的全面战争,大汉必须有强力的战马作为军事储备。

  于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车令为使与大宛通商,据说他带了千金和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来与大宛人交换汗血宝马。但这次交流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大宛国王拒绝了汉朝的请求,汉使车令也被杀。

  此时的汉帝国已经拿下了河西走廊

  更广阔的的西域展现在面前

  之前是被匈奴压着打,现在是和匈奴在西域同台竞争

  西陲小国的不尊敬让汉武帝勃然大怒,他册封了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6000骑兵、步兵上万直取大宛国贰师城。

  之前对楼兰国的胜利让汉武帝低估了西域作战的难度,再加上李广利并非老练善战的良将,第一次远征中汉军没有从沿途西域国家中得到补给,等军队到达费尔干纳盆地时仅剩几千人。大宛国虽然军事实力弱,但是依靠着坚固的城墙还是让李广利久攻不下,最终无功而返。

  第一次汉宛之战失败过后一年,汉武帝给了李广利3倍的兵力,还有10万头牛、数以万计的驴和骆驼作为辎重队伍,再度征讨大宛国。

  这次一路上西域国家见到声势浩大的汉军,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支持态度,主动提供粮草物资,不积极带路的轮台王身死国灭,让李广利军队得以没什么消耗地到达了费尔干纳盆地。

  其实每次都要穿越整个塔里木盆地

  再翻越崇山峻岭才能到大宛

  哪怕沿途有一众友军,也是相当的穷兵黩武了

  第二次汉宛之战开始,大宛军队的数次迎击都被强大的汉军打退,于是继续像第一次战争那样退守城池。

  但这一次,汉军是有备而来,早早挖断了城池的水源。围困40天之后大宛内部出现了骚乱,城中贵族杀死了宛王出城投降,用希腊式的雄辩与李广利进行谈判,说如果汉军愿意停战他们可以提供城中马匹任意挑选,并且为汉军提供粮食;如果不停战他们就杀死城中所有的良马,然后等康居的援军一到里应外合打击汉军。

  李广利思虑之后,挑选了3000多匹汗血马班师回朝。

  这一场汉攻大宛之战对于大汉王朝和西方国家来说,都只是一个小插曲,在史记上也不过只有寥寥几行字的记载。但是它证明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文明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历史上重大偶然事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此后,汉朝从大宛引进了汗血马、葡萄和苜蓿等作物,大宛等西域各国都开始了与中原的通商、纳贡。从此中国人对月氏(中亚)、大夏(阿富汗)和身毒(印度)等地的地理方位有了概念,张骞也成为了中国当之无愧“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