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皇帝诏曰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殿取名为奉天殿。据清朝大学者俞樾所著《茶香宝续钞》记载,“奉天承运”即“论奉天殿名而及之”,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奉天承运”中“奉天”二字就取自于奉天殿,朱元璋便是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的皇帝。
奉天殿,取遵照上天之意,即皇帝的权力由上天赐予的意思,以示正统。君权神授,是古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央集权制的一大重要法宝,因此即使朱棣迁都北京后,依旧乖乖地复制了一个奉天殿出来。当然,朱棣还有一大小心思,那便是以孝顺的形象体现他发动靖难之役的被逼无奈的心态,以此博得谅解和同情,此处不细说。
而据明朝万历年间天文学家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朱元璋拿着的大圭上就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以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因此起源于朱元璋的说法更加让人相信了。
那么,为什么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念法错了,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这句话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下达的诏书。
奉天,当然就是指朱元璋的奉天殿,而承运,即继承新的气运,也就是接受上天旨意的意思,进一步增强圣旨的震慑力。搬出上天的做法,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可谓屡试不爽。
有一件事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洪武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朱元璋颁布的一份诏书,开头明确写了“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注意,这不是翻译,这是原话,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朱元璋就是“奉天承运皇帝”。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能够代表皇帝权力的,恐怕就是一纸圣旨了,在很多历史影视剧当中,圣旨就是代表皇帝的命令,无论何人,在宣读圣旨时,都要犹如面见皇帝,不但要尊敬有佳,而且不得有丝毫的忤逆,可见这项权力的代表极其有效,能让身处皇宫中的皇帝,执行自己想要的命令。
然而,一张小小的圣旨背后所展现出的却是古代官员等级的严格划分,圣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布告城民、委任官吏,表彰功德,告于外邦的一种特殊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圣旨可不是从一开始就叫圣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作“命”、“令”、“政”。
汉代有了所谓圣旨的称谓,但是这个时候还不通用,只是在一些古文典籍当中出现过,直到宋代,才开始统称皇帝的命令为圣旨,那么圣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圣旨的材质,它的材质可谓是十分考究,一般都是由上好的蚕丝制作而成,而且两端都印有腾飞的银龙图案,以及奉天诰命四个字,圣旨的纺织工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学会的。
我们印象中的圣旨一般都是以卷轴的形式存在,这个轴的材质也是面对官员的地位来区分的,一品官员地位高,用的轴的材质就好,是玉制的,二品官员是黑犀牛角材质,往后的官员地位越低,轴的材质就越不值钱,三品是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根据史料记载圣旨的宽度,一般是在33厘米,而它的长度每个朝代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最长的达到了五米,最短的也有两米,可不像大家看的电视剧中有半米左右的样子。
关于圣旨的颜色,现在我们印象中的圣旨都是金黄色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导演们在拍片子的时候,为了突出皇帝的威严,也为了突出圣旨的金贵,所以就选了黄色,这就成了一个标准,其实在清代官职越大,颁发圣旨时颜色就越多,有七彩圣旨,五彩圣旨,三彩圣旨,而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是单一的,是纯白色。
关于圣旨的专用语,提到圣旨大家一定会想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一开始圣旨的开头是不固定的,把圣旨开头固定下来,是元朝时期出现的,而元朝的统治者在圣旨前面,往往会加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然后才开始说圣旨的主要内容,不过在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之后,认为这一说法过于谦卑,长生天气力里说的是上天保佑的意思,朱元璋从乞丐到一国之君,历经了传奇,认为祈求上天是不正确的,作为天选之子,应该是奉天道而行,因此,朱元璋就正式地将其改为,奉天承运,奉天的意思在于突出皇权的神圣,而承运是说承载了五德运行。
而且原句正确的朗读方式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把四个字断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奉天承运皇帝,所指的就是皇帝本人。明朝时,朱元璋就称自己为奉天承运皇帝,所以说圣旨开头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下的诏书。而且钦此,也并非圣旨的结束语,在影视剧当中,我们看到太监在宣读完圣旨之后,总会长长的拉上一声钦此,似乎严肃的圣旨没有一个响亮的钦词作为结束语就违和了圣旨的权威性。
实际上圣旨并没有特殊的结束语,只是读完就可以了,特别是太监宣读完圣旨后,还可以用语气词来代替,而且钦此多出现于皇帝在亲临现场的时候才使用的,所以大家在看电视剧,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其实是给了我们一定的误导,现如今保存的圣旨,不仅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
第(3/3)页
殿取名为奉天殿。据清朝大学者俞樾所著《茶香宝续钞》记载,“奉天承运”即“论奉天殿名而及之”,所以大家普遍认为,“奉天承运”中“奉天”二字就取自于奉天殿,朱元璋便是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的皇帝。
奉天殿,取遵照上天之意,即皇帝的权力由上天赐予的意思,以示正统。君权神授,是古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央集权制的一大重要法宝,因此即使朱棣迁都北京后,依旧乖乖地复制了一个奉天殿出来。当然,朱棣还有一大小心思,那便是以孝顺的形象体现他发动靖难之役的被逼无奈的心态,以此博得谅解和同情,此处不细说。
而据明朝万历年间天文学家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朱元璋拿着的大圭上就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以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因此起源于朱元璋的说法更加让人相信了。
那么,为什么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念法错了,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这句话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下达的诏书。
奉天,当然就是指朱元璋的奉天殿,而承运,即继承新的气运,也就是接受上天旨意的意思,进一步增强圣旨的震慑力。搬出上天的做法,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可谓屡试不爽。
有一件事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在洪武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朱元璋颁布的一份诏书,开头明确写了“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注意,这不是翻译,这是原话,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朱元璋就是“奉天承运皇帝”。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能够代表皇帝权力的,恐怕就是一纸圣旨了,在很多历史影视剧当中,圣旨就是代表皇帝的命令,无论何人,在宣读圣旨时,都要犹如面见皇帝,不但要尊敬有佳,而且不得有丝毫的忤逆,可见这项权力的代表极其有效,能让身处皇宫中的皇帝,执行自己想要的命令。
然而,一张小小的圣旨背后所展现出的却是古代官员等级的严格划分,圣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布告城民、委任官吏,表彰功德,告于外邦的一种特殊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最后完善于明清,圣旨可不是从一开始就叫圣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作“命”、“令”、“政”。
汉代有了所谓圣旨的称谓,但是这个时候还不通用,只是在一些古文典籍当中出现过,直到宋代,才开始统称皇帝的命令为圣旨,那么圣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圣旨的材质,它的材质可谓是十分考究,一般都是由上好的蚕丝制作而成,而且两端都印有腾飞的银龙图案,以及奉天诰命四个字,圣旨的纺织工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学会的。
我们印象中的圣旨一般都是以卷轴的形式存在,这个轴的材质也是面对官员的地位来区分的,一品官员地位高,用的轴的材质就好,是玉制的,二品官员是黑犀牛角材质,往后的官员地位越低,轴的材质就越不值钱,三品是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根据史料记载圣旨的宽度,一般是在33厘米,而它的长度每个朝代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最长的达到了五米,最短的也有两米,可不像大家看的电视剧中有半米左右的样子。
关于圣旨的颜色,现在我们印象中的圣旨都是金黄色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导演们在拍片子的时候,为了突出皇帝的威严,也为了突出圣旨的金贵,所以就选了黄色,这就成了一个标准,其实在清代官职越大,颁发圣旨时颜色就越多,有七彩圣旨,五彩圣旨,三彩圣旨,而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是单一的,是纯白色。
关于圣旨的专用语,提到圣旨大家一定会想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一开始圣旨的开头是不固定的,把圣旨开头固定下来,是元朝时期出现的,而元朝的统治者在圣旨前面,往往会加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然后才开始说圣旨的主要内容,不过在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之后,认为这一说法过于谦卑,长生天气力里说的是上天保佑的意思,朱元璋从乞丐到一国之君,历经了传奇,认为祈求上天是不正确的,作为天选之子,应该是奉天道而行,因此,朱元璋就正式地将其改为,奉天承运,奉天的意思在于突出皇权的神圣,而承运是说承载了五德运行。
而且原句正确的朗读方式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把四个字断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奉天承运皇帝,所指的就是皇帝本人。明朝时,朱元璋就称自己为奉天承运皇帝,所以说圣旨开头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下的诏书。而且钦此,也并非圣旨的结束语,在影视剧当中,我们看到太监在宣读完圣旨之后,总会长长的拉上一声钦此,似乎严肃的圣旨没有一个响亮的钦词作为结束语就违和了圣旨的权威性。
实际上圣旨并没有特殊的结束语,只是读完就可以了,特别是太监宣读完圣旨后,还可以用语气词来代替,而且钦此多出现于皇帝在亲临现场的时候才使用的,所以大家在看电视剧,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其实是给了我们一定的误导,现如今保存的圣旨,不仅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