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家有美妻好种田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五章陈友谅大军逼镜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高,身穿长袍,一副斯文诚恳的样子。
"永熙呀,会抽烟吧?"陈布雷打开一盒香烟,递给女婿一支,自己也点燃一支,猛吸了几口,笑眯眯地说,"我和怜儿已经谈过了,你们回来要好好地在家里呆着,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去了,更不要再和什么组织发生联系。我这里还算安静,先在我这儿好好休息几天。"
陈布雷留下女婿在官邸住了三天,摆了宴席,请来亲朋好友,为女婿接风洗尘。
三天后,袁永照到了上海,第一次见到岳母。在岳母家小住了几天,便和上海地下党取得了联系。
上海地下党派周天行同志通知他:"暂时不要离开陈布雷身边,先隐蔽一段时间。"这样,袁永熙在陈琏舅舅的陪同下,从上海坐船来到宁波,来到慈溪陈琏身边。
袁永熙
在慈溪,陈琏和袁永熙虽很安逸,但却无心眷恋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1948年7月,陈琏的第一个孩子生下后就夭折了,这一打击没有使她丧失理智。陈琏身体恢复后,来到南京,被安排在国立翻译馆当资料员;袁永熙则被请到国民党略略略中央信托局南京分局敌伪产业处理科当了科长。利用工作之便,他们日夜为中组织搜集了国民党大量的情报、资料。
这时的全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看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的日子就要到了,跟随蒋介石几十年的陈布雷,终日坐卧不宁,茶饭不思。
1948年"双十节"后的一天傍晚,陈布雷突然提出让女儿、女婿陪他到中山陵走走。他们一同乘车来到中山陵,沿着长长的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默立在孙中山雕像前,在向孙中山像深鞠躬后,又怀着沉重的心情,一步一步走下台阶。
女儿、女婿跟在他的身后,相距十几步远。望着陈布雷显得疲惫无力、微微前倾的身影,二人相对无语。
陈布雷和陈诚(国民党上将)
一个月后的11月13日上午,也就是淮海大战爆发后的第八天,陈布雷突然打电话到中央信托局"你是永熙吗?请你到我这里来一下,"两天前,陈布雷已通知卫兵一律不见客,袁永熙是他"破例"会见的唯一客人。
"您该理理发了,"袁永熙看到陈布雷神情凄楚,满头白发,不觉有些怜惜之情,"您的头发太长了!"
“好吧,那就告诉副官去请个理发师吧,”陈布雷苦笑着点了点头,手指间夹着半支烟。他看着他的女婿,说道:
“政治是一件棘手的事,你和陈琏不能卷入其中。我大半辈子都在从政,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而对政治一无所知。我已被拴在蒋先生之手,无法脱身。”
陈布雷理了发后,顿时显得精神一些,不过他的脸色还是阴沉沉的。
1944年陈布雷与家人合影
第二天上午,当国民党中央党部打电话催促陈布雷去参加紧急会议时,秘书和副官才发现陈布雷已经死去。因为自己女儿是中共特工,女儿身份暴露之后,令他对蒋介石失去信心,绝望至极而自杀,他为国民党蒙羞受辱,而对不起“效忠党国”之情怀。
原来就在这天凌晨,陈布雷把自己反锁在卧室内,写下几封遗书后,吞服了过量的烈性安眠药自杀了。
对于父亲的死,陈琏在悲痛之余,多少也感到惋惜。尽管她背叛了这个家庭,恨她的父亲走上一条与人民为敌的道路,但她毕竟是爱自己父亲的。陈琏:潜伏在国民党父亲身边!暴露身份后,父亲陈布雷绝望自杀
1919年10月13日,一个女婴降生在浙江慈溪县官桥陈家。她的父亲是后来被称为“蒋介石智囊”的陈布雷(1890年-1948年),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蒋介石文胆”之称。女婴的母亲杨品仙,是当地著名学者杨逊斋的女儿。杨逊斋曾是陈布雷的老师。
虽然陈布雷和杨品仙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夫妻俩恩爱深厚。结婚十年后,他们有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这名女婴是他们的第5个孩子。
中共女特工:陈琏(1919年-1967年)
这名女婴就是陈琏(1919年-1967年),长大后加入共产党,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成了一名长期潜伏在国民党父亲陈布雷身边的女特工,之后成了父亲陈布雷的对手。
不料,9月22日,女婴母亲杨品仙产后高烧、误治死亡。陈布雷受不了丧妻之痛,静静地待在房子里,沉浸在中年妻子去世的悲痛中。
突然“哇——”的一声,女婴的哭声吵醒了陈布雷。顿时,一股莫名之气在他身上爆发,他把失去妻子的悲痛变成了对孩子的仇恨,他认为孩子克死了她母亲。
陈布雷猛地把婴儿抱起来塞进痰盂。就在这时,房门外响起脚步声和敲门声,疯狂的陈布雷又抱着孩子迅速跑到窗口,狠狠地把女婴扔了下去。
进来的是其岳母。几乎在他向岳母打招呼的同时,楼下忽地传来"哇哇"哭声。
女婴没死?真是奇迹!女婴竟被楼下的藤架接住了。可怜的小生命啊,命不该绝!
"快把孩子抱下来,快!"岳母站在窗口大声呼喊。
陈布雷:陈琏之父
"不许救她,不许救她!"陈布雷拽住岳母的衣襟角,神经质地叫着。
婴儿还是得救了,外婆把她带回慈溪县城家中抚养,给她起了一个辛酸的名字:怜儿(陈琏)。
陈琏在小县城里无拘无束地长到6岁,才跟着姑婆来到上海新闻路福康里,见到已成为蒋介石的幕僚长的父亲和后母王允默。
旧中国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在陈布雷的头脑里也根深蒂固。他让儿子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不准女儿进高等学府。在他看来女儿只须念到师范,将来能做个知书达礼的贤妻良母就行了。
可女儿陈琏偏偏违背父亲旨意,自作主张考进了杭州高等学堂。
陈布雷见事已至此,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琏积极投身到宣传抗日的热潮中。她不断地给浙江民间刊物《战时生活》撰写稿件。
这家杂志的许多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如张爱萍、华岗、骆耕漠、邵荃麟等。
怜儿由于经常阅读这份杂
全国解放后,周总理请陈琏在全国政协座谈会上谈谈陈布雷和她自己时,陈琏曾经这样说过:"父亲一生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愿,但却不仅没有实现初衷,反而做了旧社会的殉葬品。是错误的意识使他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蒋介石(右)悼念陈布雷
就在陈布雷入殓的那一天,一位女共产党员受上海地下党的指示,专程赶来灵堂里与陈琏夫妇见面。这位同志就是上海地下党交通站站长的妻子、陈琏的表妹翁郁文。
"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到解放区去。"翁郁文悄悄地对表姐陈琏说。
陈琏紧紧地拉住表妹的手,内心深深感到
:无论自己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党组织都。在关心自己。
陈琏和袁永熙简单料理了一下后事,便悄悄地乘火车至上海,来到上海地下党交通站。
"你们先化妆一下,然后照相。今天夜里就出发,郁文和你们一起走,目的地是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已经为他们准备了途中通行证。
三个人装扮成苏北农民,陈琏和翁郁文的头发还特地梳了髻髻。再一次检查了他们的装束和行李,同他们一一握手告别:"出发吧!祝你们一路顺风。"
一路上,他们夜行昼伏,风尘仆仆,在沿途地下交通员、游击队的帮助下,途经险境,走了一个多月,直到1949年1月底,才赶到河北石家庄。
1998年9月,袁永熙(左三)
这时,石家庄已经解放了,北平的解放也指日可待。正在这里的全国青委书记冯文彬见到袁永熙,兴奋地动员说:"小袁,你们北平熟,跟我们一起走吧。"
1949年2月3日,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第三天,陈琏、袁永熙与全国青委的同志并肩进入北平,分配到共青团中央工作。
全国青委会地址设在王府井南口的小楼,透过三楼的窗口,向南眺望,即可看到六国饭店。
陈琏指着六国饭店,无比兴奋地对丈夫袁永熙说:"那里就是我们一年多以前举行结婚典礼的地方。真想不到,我们这么快就回来了。现在,我们要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工作了。"
陈琏、袁永熙结婚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女特工陈琏和袁永熙夫妇就是这样的人,新中国的建立有他们一份功劳。
谨以此文向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战士们致敬!
完结。
欢迎阅读点赞、关注评论。
陈琏:潜伏在国民党父亲身边!暴露身份后,父亲陈布雷绝望自杀
1919年10月13日,一个女婴降生在浙江慈溪县官桥陈家。她的父亲是后来被称为“蒋介石智囊”的陈布雷(1890年-1948年),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蒋介石文胆”之称。女婴的母亲杨品仙,是当地著名学者杨逊斋的女儿。杨逊斋曾是陈布雷的老师。
虽然陈布雷和杨品仙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夫妻俩恩爱深厚。结婚十年后,他们有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这名女婴是他们的第5个孩子。
中共女特工:陈琏(1919年-1967年)
这名女婴就是陈琏(1919年-1967年),长大后加入共产党,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成了一名长期潜伏在国民党父亲陈布雷身边的女特工,之后成了父亲陈布雷的对手。
不料,9月22日,女婴母亲杨品仙产后高烧、误治死亡。陈布雷受不了丧妻之痛,静静地待在房子里,沉浸在中年妻子去世的悲痛中。
突然“哇——”的一声,女婴的哭声吵醒了陈布雷。顿时,一股莫名之气在他身上爆发,他把失去妻子的悲痛变成了对孩子的仇恨,他认为孩子克死了她母亲。
陈布雷猛地把婴儿抱起来塞进痰盂。就在这时,房门外响起脚步声和敲门声,疯狂的陈布雷又抱着孩子迅速跑到窗口,狠狠地把女婴扔了下去。
进来的是其岳母。几乎在他向岳母打招呼的同时,楼下忽地传来"哇哇"哭声。
女婴没死?真是奇迹!女婴竟被楼下的藤架接住了。可怜的小生命啊,命不该绝!
"快把孩子抱下来,快!"岳母站在窗口大声呼喊。
陈布雷:陈琏之父
"不许救她,不许救她!"陈布雷拽住岳母的衣襟角,神经质地叫着。
婴儿还是得救了,外婆把她带回慈溪县城家中抚养,给她起了一个辛酸的名字:怜儿(陈琏)。
陈琏在小县城里无拘无束地长到6岁,才跟着姑婆来到上海新闻路福康里,见到已成为蒋介石的幕僚长的父亲和后母王允默。
旧中国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在陈布雷的头脑里也根深蒂固。他让儿子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不准女儿进高等学府。在他看来女儿只须念到师范,将来能做个知书达礼的贤妻良母就行了。
可女儿陈琏偏偏违背父亲旨意,自作主张考进了杭州高等学堂。陈布雷见事已至此,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琏积极投身到宣传抗日的热潮中。她不断地给浙江民间刊物《战时生活》撰写稿件。
这家杂志的许多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如张爱萍、华岗、骆耕漠、邵荃麟等。怜儿由于经常阅读这份杂志,思想产生极大变化。
陈布雷
这时的陈布雷担任国民党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二处主任,忠实地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写有《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文,并以徐道邻的名义发表在《外交评论》上。
这篇文章是由蒋介石口授的,其核心是要求日本理解南京的苦衷,以中日合作来换取安宁。
陈琏看了十分气愤。她不知道该文是出自蒋介石的口和父亲陈布雷的手,接连用笔名写了几篇文章予以反击,父女之间展开笔战,然而谁也不知对方是谁。
南京失守后,国民党迁往陪都重庆,陈布雷的家人也从浙江迁到重庆,住在"北碚实验区"。
1938年,陈琏考上了北碚四川二中。同时,她还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上街宣传抗日、办墙报、办夜校等。
抗日救亡运动
她还利用自己父亲的特殊身份,多次向中共北碚中心县委传递有关国民党的内部情报。
1938年年底的一天,陈布雷从繁杂的公务中,抽身回家看望家人。不料,立在门口迎接他的却是他的小女儿陈琏。
"爸爸,我们在开读书会,讨论学术问题.....”
看着突然回来的父亲,陈琏神情紧张地揉搓着衣角。陈布雷早已听王允默说过"女儿不安分守已",看到眼前情景他没有当面责骂女儿,仍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1939年7月,经中共北碚地下党支部委员蓝若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陈琏收到了西南联大的录取通知书,临走前,她到父亲的办公室和父亲道别。此时身为国民党高层的陈布雷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是共产党员了。
西南联大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西南联大地下党员陆续撤离学校隐蔽起来。当时形势险恶,陈琏不可能告诉家里人自己的去向。
临行前,她只是给姐姐写了一封信,陈布雷以为小女一定是去了延安,一时间六神无主,又不敢声张,私下里和自己的秘书、五妹夫翁祖望商量办法,思来想去,他们决定:一方面在昆明各报刊登寻人启事,另一方面请翁祖望的儿子翁泽永(郭沫若的秘书)委请共产党帮助打听下落。
一天,时在重庆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来到郭沫若家拜访。按照郭沫若事先的叮嘱,翁泽永把陈布雷寻女之事汇报了。周恩来当即表示帮助查找。
十多天后,周恩来告诉郭老,已向八路军、新四军、延安分别发了电报,回电均说没有陈琏。
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夫妇
接着他分析道:"既然不在那些地方,有可能是隐蔽起来了,或者是被特务绑架了。"他要大家设法好好找一找,并且交待,"找到后一定要让她回家。她有国民党陈布雷作掩护,便于隐蔽。"
果然不出周恩来所料。此时的陈琏,正隐蔽在云南个旧县。她是和中员袁永熙等同志一起到云南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