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君王无情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还收买朝中的大臣和皇室成员,并暗中联络和收买宫中的宦官,利用宦官来通报消息和联络朝中大臣,因而,有些宦官对朱棣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使他能最后夺位成功是有贡献的。朱棣也因此开始重视宦官的力量和作用。
朱棣登基之后,对宦官比较重视,为了对付建文朝的旧臣,以强化永乐朝的皇权专制统治。朱棣随即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规则,给予他所信任的一些宦官有一定的权力;而且,为了对付外朝的文武大臣,朱棣开始提高司礼监的地位,逐渐默许其参与政事。比如,让宦官掌东厂、监京察、守备南京、出镇各地、领船队下西洋等。在永乐一朝,宦官已不再像朱元璋在世时的洪武年间那样被限制干政了,可以说,是朱棣让宫中的宦官开始“翻身”了。
朱棣画像
第三,明宣宗时,司礼监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司礼监的领头的太监开始尝试着干政。
明宣宗朱瞻基在他父亲仁宗朱高炽登基不到十个月之后便继位了。仁宗确实比较仁善,他当皇帝的时间很短,但却做了不少好事,在位期间,朱高炽为政开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赦免了建文朝时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特别是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朝的大规模用兵政策,使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洪熙时期,纠错平反,停止用兵是其政策的主旋律,仁宗并没有着力于强化皇权方面,因而,在仁宗时期,太监依然像原来一样,并没有能增加权力。
可是,明宣宗朱瞻基与他父亲不一样,他的性格更像朱棣,他有气魄,有雄心,是一位想有大作为的皇帝,他喜欢学他爷爷而不是他父亲的样子。所以,在宣德年间,朱瞻基为了巩固皇权,开始加强内廷,使司礼监的权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亲自掀开了宦官干政“序幕”,他改变了朱元璋时期对待宦官的一项重要限制,朱元璋规定内侍不允许读书识字,可是,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却亲自下令,在宫中特设“内书堂”,让内侍有了读书的地方,并令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陈山专门教授小内使读书识字,从而,朱瞻基废除了明太祖不许宦官读书识字的规制。从此,司礼监下面便长期设有“内书堂”,请朝中的博学大臣,专门负责教授宦官读书。而从“内书堂”学成出来的年轻宦官,便成了二十四衙门的“人力资源”。而宦官有了文化,参与政事就变得“大有可为”了。此后,“内书堂”输送出去的宦官有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有负责掌封进本章的;有负责发行谕批的等等。
宦官常伴随于皇帝身边,而且又有了文化知识,这使宦官干政不但有了机会,而且还有了掌握权力的学识和谋略,这使宦官干政现象很难避免了。
司礼监
第四,从英宗开始,宦官开始掌权,内廷中宦官所掌控的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朝政大事的制定和实施都绕不过司礼监,司礼监成了可以与内阁抗衡的权力机构。
明宣宗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才九岁,主少国疑,众臣曾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但被张氏拒绝,张氏只是在幕后支持年少的朱祁镇。张氏很明智,他既不但不垂帘听政,而且还严令外戚不许擅政,而且,更重要的,她绝不允许宦官干政。
当时,太监王振经常伴随朱祁镇左右,太皇太后张氏担心王振揽权,多次训斥他,严令他不许干坏事,有一次,还特意在朝中大臣面前,将王振召来,警告王振不许干预朝政。因而,在张氏在世时,王振比较老实,不敢胡作非为;而且,当时辅佐明英宗的有宣宗时的旧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是贤能大臣,也决不允许宦官干政,因而,此时,王振是没有机会擅权的。
可是,正统八年(1443年)到正统十一年(1446年)的三年时间内,太皇太后张氏和朝中“三杨”重臣都先后去世,而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八年(1443年)亲政,没有太皇太后张氏的管束,又没有“三杨”的辅佐,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甩开手来处理政事,而他不喜欢大臣们对他的约束,便重用了懂得奉承的宦官王振等,于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便逐渐增加了权力,英宗用他们来制衡文官集团,而王振等利用英宗进行专权干政。
明英宗画像
王振没有太皇太后对他的制约,他开始大肆揽权,他首先是请求英宗将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写着“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下来,自己感到扬眉吐气了。随后,王振还大兴土木,为他自己建府邸,并且,他还大修智化寺,求佛赐福给他。
接着,王振利用专权朝政的机会,提拔奉承他、贿赂他的听话官吏。比如,工部郎中王佑善于阿谀逢迎,有一次遇到王振,王振问他为何没有胡子,王佑竟恬不知耻地回答说是因为“老爷”王振没有胡子,所以,作为“儿子”的他也不敢蓄胡子,王振听了心里非常高兴,知道王佑很顺从听话,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类似的,徐睎和王文因也善于谄媚拍马,也被王振分别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王振还把死心塌跟随他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安插到各机构去,为他掌控朝中的一些部门。
王振越来越肆无忌惮,在他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他便对违背他意愿的大臣肆意进行处罚和贬黜,比如,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天,奉天殿遭雷击,被击去一角,英宗下旨求言诏,翰林侍讲刘球上疏提出:“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等建议,王振知道后,认为刘球是在劝英宗削掉他的权力,于是,王振十分恼火,下令将刘球逮捕入狱。再如,驸马都尉石碌,一天在家里责骂佣人、责骂太监员宝,王振知道后非常愤怒,他把石碌逮捕至锦衣卫大牢。
然而,王振的这些肆无忌惮的恶劣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明英宗的责备,而且,还得到了明英宗的默许。明英宗对王振非常信任,也很是尊重,他一直称王振为“先生”,连名字都不叫。这使得王振越来越狂妄,朝中各种身份的人,凡是惧怕王振权力的,都大肆奉承他,比如,有些王侯、公主称王振为“翁父”;有些趋炎附势的大臣更是无耻地认王振为“干爹”。
王振(剧照)
从“麓川之役”开始,王振便跟随在英宗身边,找机会揽权,当时,因为有王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制约而没有能得逞,可是,英宗亲政之后,王振便不受约束了,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发生。据说,“土木堡之变”是因为王振接受瓦剌的贿赂,但他受贿之后,减少对瓦剌太师也先得赏赐,这才引起瓦剌军率兵入侵的。
恶有恶报,王振极力劝英宗亲征,以达到他展示自己权力、并进一步争功擅权的目的,可是,最后却导致英宗被俘,而王振也被明军中愤怒的将领杀死了,这是罪有应得。
“土木堡之变”后,朝中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英宗被虏,景泰帝朱祁钰即位,而后,英宗被接回京城,当了太上皇,再后来,朱祁镇又搞政变,夺回了皇权。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成功之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造雕像,为王振祭葬招魂,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还收买朝中的大臣和皇室成员,并暗中联络和收买宫中的宦官,利用宦官来通报消息和联络朝中大臣,因而,有些宦官对朱棣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使他能最后夺位成功是有贡献的。朱棣也因此开始重视宦官的力量和作用。
朱棣登基之后,对宦官比较重视,为了对付建文朝的旧臣,以强化永乐朝的皇权专制统治。朱棣随即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规则,给予他所信任的一些宦官有一定的权力;而且,为了对付外朝的文武大臣,朱棣开始提高司礼监的地位,逐渐默许其参与政事。比如,让宦官掌东厂、监京察、守备南京、出镇各地、领船队下西洋等。在永乐一朝,宦官已不再像朱元璋在世时的洪武年间那样被限制干政了,可以说,是朱棣让宫中的宦官开始“翻身”了。
朱棣画像
第三,明宣宗时,司礼监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司礼监的领头的太监开始尝试着干政。
明宣宗朱瞻基在他父亲仁宗朱高炽登基不到十个月之后便继位了。仁宗确实比较仁善,他当皇帝的时间很短,但却做了不少好事,在位期间,朱高炽为政开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赦免了建文朝时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特别是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朝的大规模用兵政策,使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洪熙时期,纠错平反,停止用兵是其政策的主旋律,仁宗并没有着力于强化皇权方面,因而,在仁宗时期,太监依然像原来一样,并没有能增加权力。
可是,明宣宗朱瞻基与他父亲不一样,他的性格更像朱棣,他有气魄,有雄心,是一位想有大作为的皇帝,他喜欢学他爷爷而不是他父亲的样子。所以,在宣德年间,朱瞻基为了巩固皇权,开始加强内廷,使司礼监的权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明宣宗朱瞻基亲自掀开了宦官干政“序幕”,他改变了朱元璋时期对待宦官的一项重要限制,朱元璋规定内侍不允许读书识字,可是,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却亲自下令,在宫中特设“内书堂”,让内侍有了读书的地方,并令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陈山专门教授小内使读书识字,从而,朱瞻基废除了明太祖不许宦官读书识字的规制。从此,司礼监下面便长期设有“内书堂”,请朝中的博学大臣,专门负责教授宦官读书。而从“内书堂”学成出来的年轻宦官,便成了二十四衙门的“人力资源”。而宦官有了文化,参与政事就变得“大有可为”了。此后,“内书堂”输送出去的宦官有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有负责掌封进本章的;有负责发行谕批的等等。
宦官常伴随于皇帝身边,而且又有了文化知识,这使宦官干政不但有了机会,而且还有了掌握权力的学识和谋略,这使宦官干政现象很难避免了。
司礼监
第四,从英宗开始,宦官开始掌权,内廷中宦官所掌控的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朝政大事的制定和实施都绕不过司礼监,司礼监成了可以与内阁抗衡的权力机构。
明宣宗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才九岁,主少国疑,众臣曾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但被张氏拒绝,张氏只是在幕后支持年少的朱祁镇。张氏很明智,他既不但不垂帘听政,而且还严令外戚不许擅政,而且,更重要的,她绝不允许宦官干政。
当时,太监王振经常伴随朱祁镇左右,太皇太后张氏担心王振揽权,多次训斥他,严令他不许干坏事,有一次,还特意在朝中大臣面前,将王振召来,警告王振不许干预朝政。因而,在张氏在世时,王振比较老实,不敢胡作非为;而且,当时辅佐明英宗的有宣宗时的旧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是贤能大臣,也决不允许宦官干政,因而,此时,王振是没有机会擅权的。
可是,正统八年(1443年)到正统十一年(1446年)的三年时间内,太皇太后张氏和朝中“三杨”重臣都先后去世,而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八年(1443年)亲政,没有太皇太后张氏的管束,又没有“三杨”的辅佐,朱祁镇开始放飞自我,甩开手来处理政事,而他不喜欢大臣们对他的约束,便重用了懂得奉承的宦官王振等,于是,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便逐渐增加了权力,英宗用他们来制衡文官集团,而王振等利用英宗进行专权干政。
明英宗画像
王振没有太皇太后对他的制约,他开始大肆揽权,他首先是请求英宗将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写着“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下来,自己感到扬眉吐气了。随后,王振还大兴土木,为他自己建府邸,并且,他还大修智化寺,求佛赐福给他。
接着,王振利用专权朝政的机会,提拔奉承他、贿赂他的听话官吏。比如,工部郎中王佑善于阿谀逢迎,有一次遇到王振,王振问他为何没有胡子,王佑竟恬不知耻地回答说是因为“老爷”王振没有胡子,所以,作为“儿子”的他也不敢蓄胡子,王振听了心里非常高兴,知道王佑很顺从听话,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类似的,徐睎和王文因也善于谄媚拍马,也被王振分别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王振还把死心塌跟随他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安插到各机构去,为他掌控朝中的一些部门。
王振越来越肆无忌惮,在他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他便对违背他意愿的大臣肆意进行处罚和贬黜,比如,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天,奉天殿遭雷击,被击去一角,英宗下旨求言诏,翰林侍讲刘球上疏提出:“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等建议,王振知道后,认为刘球是在劝英宗削掉他的权力,于是,王振十分恼火,下令将刘球逮捕入狱。再如,驸马都尉石碌,一天在家里责骂佣人、责骂太监员宝,王振知道后非常愤怒,他把石碌逮捕至锦衣卫大牢。
然而,王振的这些肆无忌惮的恶劣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明英宗的责备,而且,还得到了明英宗的默许。明英宗对王振非常信任,也很是尊重,他一直称王振为“先生”,连名字都不叫。这使得王振越来越狂妄,朝中各种身份的人,凡是惧怕王振权力的,都大肆奉承他,比如,有些王侯、公主称王振为“翁父”;有些趋炎附势的大臣更是无耻地认王振为“干爹”。
王振(剧照)
从“麓川之役”开始,王振便跟随在英宗身边,找机会揽权,当时,因为有王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制约而没有能得逞,可是,英宗亲政之后,王振便不受约束了,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惨剧发生。据说,“土木堡之变”是因为王振接受瓦剌的贿赂,但他受贿之后,减少对瓦剌太师也先得赏赐,这才引起瓦剌军率兵入侵的。
恶有恶报,王振极力劝英宗亲征,以达到他展示自己权力、并进一步争功擅权的目的,可是,最后却导致英宗被俘,而王振也被明军中愤怒的将领杀死了,这是罪有应得。
“土木堡之变”后,朝中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英宗被虏,景泰帝朱祁钰即位,而后,英宗被接回京城,当了太上皇,再后来,朱祁镇又搞政变,夺回了皇权。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成功之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造雕像,为王振祭葬招魂,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