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建宁遭冤死 高适讨永王(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魔了吗?怎么听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的一面之词,竟冒然赐死了建宁?”
他又突然想起建宁小时候那张红扑扑的小脸,那双黑豆豆的眸子就像一对黑色的大珍珠,不管见到谁都要笑,一点也不认生,见到自己更是挓挲着小手要“阿爷抱抱……”
长大了一点,建宁整日跟在广平的屁股后面玩耍,两兄弟一起去太学中读书,一起在后花园中练武,一起在府中搞恶作剧,戏弄自己邀请来府中炼丹的老道士,偷偷用晒干的屎橛子换掉道士的药材,整整毁了一炉好丹,后来自己不得不出面,狠狠地将两个小家伙教训了一番,可是看着他俩可怜巴巴地用小脏手抹眼泪的样子,连自己也憋不住的想笑,心里也并没有真想责怪他们。
李亨的心像被无数把钢针扎着一般,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可脑中的画面却偏偏变得更加清晰了。
后来建宁长大了,成为一名相貌俊朗、性格英果的青年,尤其在军事素养方面明显要比广平更强一些,就连太上皇李隆基都曾叹道:“这个孙儿给人的感觉怎么那么像当年的秦王啊!”
谁能想到,这句话却不经意间在李亨的内心最深处种下了一颗黑暗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不仅成长为一株峥嵘虬结的恶树,还生出了毒汁四溅的果实。
李亨觉得心脏一阵绞痛,眼前一黑,向后仰倒。
“传……李泌!”
他昏过去之前拼命地喊道,就像一个坠入海中的人在绝望地呼救。
……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这位“圣人”的,恐怕只有他的这位“布衣之交”——李泌了。
太医给李亨用了药,说是忧伤思虑过甚,需要静静调养为上。
半晌,李亨才悠悠还转,他挥了挥手,张良娣、李辅国都知趣的退了出去,室内只剩他和李泌二人。
李亨躺在床上,小声念叨了一句:“长源。建宁……他,他……,我……!”,说着,两行浊泪从眼中流出。
不一会儿,他又沉沉的昏睡了过去。
李泌静静地坐在床边,面沉似水,他看着这位少年时代的朋友脸上显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苍老和憔悴,轻轻的一声叹息。
他能理解李亨的想法,但绝不赞同他的手段。
在李泌看来,这位老友身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一方面谨慎而坚忍,另一方面又敏感而冲动。
当前一种特质占主导的时候,他会展示出一位必成大事者的英明仁德,让人眼前一亮;而当被后一种特质控制的时候,他又会显露出不计后果的刚愎自用,颇令人失望。
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韬光养晦,先是当了个不羡江山只羡仙的忠王,耗掉了前太子李瑛;又做了十几年的老实太子,生生耗死了李林甫,又耗没了杨国忠,这才迎来登临九五的一朝。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恐怕即便与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或汉中王刘备相比也不遑多让!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他,在刚抵达灵武的时候,还没等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军集结完毕,就急匆匆地派了一个纸上谈兵的房琯带兵出征。结果在长安附近的陈涛斜一场大败,生生葬送了珍贵的四万多兵马……这种草率和颟顸,即便是当年的秦二世胡亥或隋炀帝杨广恐怕也不过如此……
这一次,他竟然只因为听了某些人的一面之词,就极端草率地赐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建宁王李倓。
李泌敏锐地感觉到,站上了权力巅峰的李亨的内心已经起了某种微妙的变化,而他对自己皇位的危机感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
包括太上皇李隆基在内,广平王和建宁王以及所有可能危及他皇位的人,都被李亨在有意无意间打上了“假想敌”的标签。
追根溯源,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多年来所承受的那些巨大压力在他心中造成的无可弥补的创伤,这就是让那颗黑暗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
李泌想起来,天子李亨曾在不同场合问过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拜建宁王为大元帅,如何?”
“册封张良娣为皇后,如何?”
“册立广平王为太子,如何?”
对于这几个问题,李泌都给出了客观、理智的建议。
他认为名义上的大元帅还是应由身为嫡长子的广平王李俶来做为好,否则一旦是建宁王立下了不世之功,也难保没有人不会撺掇他发动一次新的“玄武门之变”,到了那时候,大唐势必陷入一场新的兄弟相残的悲剧之中。
而在皇后和太子的册立问题上,李泌认为应该先缓一缓,等太上皇主动发下诰命为好,那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否则,那边的叛乱还没有平定,这边就着急“封妻荫子”,恐怕会在政治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得不偿失。
这三点建议,李亨最后都听从了。
然而,李泌也洞察到了他藏在这三个问题之下的真实意图——他急切地渴求从各种形式上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帝位,不让太上皇李隆基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其实,李亨这样做也并非杞人忧天。就在他北上灵武之后,太上皇李隆基在成都也没闲着,直接任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出镇江陵府,把江、淮地区的租赋牢牢控制在手中。
只不过,自幼在深宫内长大的李璘完全缺乏政治智慧,在一夕之间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几个党羽的煽动,他竟然忘乎所以起来,违抗天子李亨命他向西入蜀的圣旨,反而率大军沿江东去,让所有人不得不猜想他有效仿东晋割据江南的意图。
果然,在遇到沿路地方官员的质问之后,李璘便悍然发兵攻击了吴郡、广平、当涂等地,引起大唐的江淮大后方的巨大震动。
天子李亨大惊,忙任命谏议大夫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让他与江东节度使韦陟、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等一起剿灭永王的叛乱。
在东北、西北两大军区积累了多年军旅经验的高适果然不负圣望,他与来瑱、韦陟在安陆召开了誓师大会,催动数万大军水陆并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将叛乱平息!李璘与他的儿子李瑒也都死于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魔了吗?怎么听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的一面之词,竟冒然赐死了建宁?”
他又突然想起建宁小时候那张红扑扑的小脸,那双黑豆豆的眸子就像一对黑色的大珍珠,不管见到谁都要笑,一点也不认生,见到自己更是挓挲着小手要“阿爷抱抱……”
长大了一点,建宁整日跟在广平的屁股后面玩耍,两兄弟一起去太学中读书,一起在后花园中练武,一起在府中搞恶作剧,戏弄自己邀请来府中炼丹的老道士,偷偷用晒干的屎橛子换掉道士的药材,整整毁了一炉好丹,后来自己不得不出面,狠狠地将两个小家伙教训了一番,可是看着他俩可怜巴巴地用小脏手抹眼泪的样子,连自己也憋不住的想笑,心里也并没有真想责怪他们。
李亨的心像被无数把钢针扎着一般,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可脑中的画面却偏偏变得更加清晰了。
后来建宁长大了,成为一名相貌俊朗、性格英果的青年,尤其在军事素养方面明显要比广平更强一些,就连太上皇李隆基都曾叹道:“这个孙儿给人的感觉怎么那么像当年的秦王啊!”
谁能想到,这句话却不经意间在李亨的内心最深处种下了一颗黑暗的种子!
如今,这颗种子不仅成长为一株峥嵘虬结的恶树,还生出了毒汁四溅的果实。
李亨觉得心脏一阵绞痛,眼前一黑,向后仰倒。
“传……李泌!”
他昏过去之前拼命地喊道,就像一个坠入海中的人在绝望地呼救。
……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这位“圣人”的,恐怕只有他的这位“布衣之交”——李泌了。
太医给李亨用了药,说是忧伤思虑过甚,需要静静调养为上。
半晌,李亨才悠悠还转,他挥了挥手,张良娣、李辅国都知趣的退了出去,室内只剩他和李泌二人。
李亨躺在床上,小声念叨了一句:“长源。建宁……他,他……,我……!”,说着,两行浊泪从眼中流出。
不一会儿,他又沉沉的昏睡了过去。
李泌静静地坐在床边,面沉似水,他看着这位少年时代的朋友脸上显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苍老和憔悴,轻轻的一声叹息。
他能理解李亨的想法,但绝不赞同他的手段。
在李泌看来,这位老友身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一方面谨慎而坚忍,另一方面又敏感而冲动。
当前一种特质占主导的时候,他会展示出一位必成大事者的英明仁德,让人眼前一亮;而当被后一种特质控制的时候,他又会显露出不计后果的刚愎自用,颇令人失望。
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韬光养晦,先是当了个不羡江山只羡仙的忠王,耗掉了前太子李瑛;又做了十几年的老实太子,生生耗死了李林甫,又耗没了杨国忠,这才迎来登临九五的一朝。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恐怕即便与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或汉中王刘备相比也不遑多让!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他,在刚抵达灵武的时候,还没等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军集结完毕,就急匆匆地派了一个纸上谈兵的房琯带兵出征。结果在长安附近的陈涛斜一场大败,生生葬送了珍贵的四万多兵马……这种草率和颟顸,即便是当年的秦二世胡亥或隋炀帝杨广恐怕也不过如此……
这一次,他竟然只因为听了某些人的一面之词,就极端草率地赐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建宁王李倓。
李泌敏锐地感觉到,站上了权力巅峰的李亨的内心已经起了某种微妙的变化,而他对自己皇位的危机感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
包括太上皇李隆基在内,广平王和建宁王以及所有可能危及他皇位的人,都被李亨在有意无意间打上了“假想敌”的标签。
追根溯源,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多年来所承受的那些巨大压力在他心中造成的无可弥补的创伤,这就是让那颗黑暗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
李泌想起来,天子李亨曾在不同场合问过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拜建宁王为大元帅,如何?”
“册封张良娣为皇后,如何?”
“册立广平王为太子,如何?”
对于这几个问题,李泌都给出了客观、理智的建议。
他认为名义上的大元帅还是应由身为嫡长子的广平王李俶来做为好,否则一旦是建宁王立下了不世之功,也难保没有人不会撺掇他发动一次新的“玄武门之变”,到了那时候,大唐势必陷入一场新的兄弟相残的悲剧之中。
而在皇后和太子的册立问题上,李泌认为应该先缓一缓,等太上皇主动发下诰命为好,那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否则,那边的叛乱还没有平定,这边就着急“封妻荫子”,恐怕会在政治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得不偿失。
这三点建议,李亨最后都听从了。
然而,李泌也洞察到了他藏在这三个问题之下的真实意图——他急切地渴求从各种形式上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帝位,不让太上皇李隆基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其实,李亨这样做也并非杞人忧天。就在他北上灵武之后,太上皇李隆基在成都也没闲着,直接任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出镇江陵府,把江、淮地区的租赋牢牢控制在手中。
只不过,自幼在深宫内长大的李璘完全缺乏政治智慧,在一夕之间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几个党羽的煽动,他竟然忘乎所以起来,违抗天子李亨命他向西入蜀的圣旨,反而率大军沿江东去,让所有人不得不猜想他有效仿东晋割据江南的意图。
果然,在遇到沿路地方官员的质问之后,李璘便悍然发兵攻击了吴郡、广平、当涂等地,引起大唐的江淮大后方的巨大震动。
天子李亨大惊,忙任命谏议大夫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让他与江东节度使韦陟、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等一起剿灭永王的叛乱。
在东北、西北两大军区积累了多年军旅经验的高适果然不负圣望,他与来瑱、韦陟在安陆召开了誓师大会,催动数万大军水陆并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将叛乱平息!李璘与他的儿子李瑒也都死于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