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五帝】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能领兵的帝喾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这一段还是司马迁从春秋或国语里摘来的关于高辛帝德的描述,比颛顼的帝德的描述多了很多内容。
颛顼帝德的描述就只有几个字“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沉稳而有智谋,通达而知世事。这品质和能力如果在统治者的位置那会是怎么样的呢?文治时代的治国之能。而高辛则不同。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利物”,这里应该是指的恩泽和财货。普遍施予恩泽和财货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这是什么样的品质?在哪种环境里最能放大这样品质的作用?如果对古代军队有点了解的,估计第一感觉肯定是这是能领军的品质,至于指挥才能先且不论,至少领军的能做到这一步那是相当不容易了。在一些古文里记载,领军之人能和兵士吃同样的饭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可能有人会说,“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这品质治国也可以,恩,是可以,但还有不足。所谓天下可现取而不可现治,守业可比创业的难度也不差哪去,“疏通而知事”方可治国,想要治理的好,还得加上“静渊以有谋”。如果只以恩泽和财货奖励来治国,可比无为而治差的远,也与上古时期治国理念不符,后世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术派申不害的失败就是明证。
再结合高辛其他的帝德,“聪以知远,明以察微”,远,偏僻,地之远;高下、亲疏,人之远。知人之远者,可利权;知地之远者,可利民也可利兵。“顺天之义,知民之急”,天者,天时也,时者,人心也。知人心者,又“知民之急”,可得人心。人心,机也,知机者可得机而行。“仁而威,惠而信,”这是古文的一种互文的写法,仁德、温和而有威信。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这些帝德与“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相比较,比“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有更加明显的权威权力集中的特征,在上古时期还未有官僚体系辅助帝王加强集权的年代,只有国家偏重于军队建设时才会有权力相对集中的特点。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对既矛盾又互相保障的两个面。偏重犁,则“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偏重剑,则威信更甚。
关于高辛的帝德的描述还很多,但应该可以想到的是,这些帝德包括了还没登位以前和登位以后所有的表现。就如“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不仅仅是颛顼登帝后治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