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划时代意义】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霍州一带),九子封建立康国(今天河南禹州一带)。
其中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还另外身兼重责。
周武王灭商之后,根据“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商人的祭祀,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当然为了防止他有异心,周武王特地安排了防范之举,他将商王畿一分为三,北为邶(今天河南汤阴东南),南为鄘(今天河南汲县一带),东为卫(今天河南杞县一带),分别由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驻守协助治理,监督武庚,故管叔、蔡叔、霍叔合称“三监”。
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因病去世,即位的周成王年幼不能独立处理政事,而周朝初建,国基不稳,于是周公旦依据武王遗命当国摄政,代行天子之权。这让管叔鲜非常不满,依据“兄终弟及”的传统,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摄政,所以他怀疑周公旦是更改了王命意欲阴谋篡位,加上周公执政后制定政策规范诸侯权力,引发了诸位兄弟的不满,管叔借机散布谣言,声称“公将不利于孺子”,并和蔡叔度、霍叔处扶植武庚一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作为殷商子孙,武庚早有复国野心,他得到三监的帮助后,又串通殷商旧地东夷的一些方国徐、奄、薄姑、熊、盈等共同造反。大周的应急预案从内部被攻破,功亏一
危急时刻,周公得到了太公、召公的支持,他让太公出兵东夷,召公看守都城,自己则以成王的名义东征,集中力量对付三监。不久后三监和武庚被俘虏,依据主谋和从犯,周公先是诛杀了管叔鲜和武庚,然后流放蔡叔度,并将霍叔处贬为庶民。
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征战以扫除余孽,这场平叛历时三年艰苦征战才告平定。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以及青铜器铭文旁证,周公征战范围非常之广袤,声威达于江南。东征的战斗是异常惨烈的,战士们的斧子都砍出了缺口。周公一连灭掉了五十余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平定了淮夷,徐人被逐到江西,嬴姓后人被押往西方之地。
这场扩大化的平叛运动实际上是周克商的延续,如果说周武王伐纣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那么周公东征则基本消灭了殷商王朝复辟的残余势力,自此周国成为了东至黄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
为了巩固扩大周王朝统治,周公又一次分封诸侯,并对之前的部分封国进行战略转移,他先后置建七十一个封国,其中大多数为姬姓子弟及功臣,周公让他们建立国家,稳定当地局势,继续肃清不服的势力,以捍卫王室。其中文王第十子载就是在此时封在聃国(今山东定陶境内),第九子康叔封则被从原康国空降到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看管殷商遗民。周公又交给太公专征讨伐之权,加强控制东方。并将自己的封国迁至山东曲阜,以协助齐国稳定东方局势;将召公封国迁到燕山以南(召公最初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南偃师),与卫国相呼应,防止殷商遗民向北发展,同时阻止北方狄人进入河北平原。之后周公又迁出部分商人安置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让纣王庶兄微子启承继殷商祭祀在此建国,即为宋国。
随后周公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市内郏鄏陌),营建洛邑作为大周朝会诸侯的东都。洛邑地处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涧四水流经之地,土地宽平,千里沃野,是天然的粮仓。在它的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二百余年后,正是周公所营建的东方政治中心,成为了王室最后的避难所。
周王朝在灭商以后,特将其兵力分为两个部分:殷八师和西六师。殷八师驻在殷商故地朝歌,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西六师驻守西土,拱卫丰、镐宗周之地。在营建东都洛邑后,周公又建立了成周八师驻守在洛邑,保卫成周,且东可控制东方各诸侯国,西可以拱卫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制幽燕。同时将战争中俘虏的“殷商顽民”迁到此处看管起来。这样一来,西起周原,东至洛邑,渭、泾、河、洛一带都成为周朝的王畿之地。由周公开启的“成康盛世”成为西周王朝最为稳定发展的时期,有“刑错四十年不用”之美誉。
洛邑建成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典,宣布各种典章制度,其核心就是“礼乐”,“礼”是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的体现,“乐”是人的情感欲念需求的表现,周公所颁布的礼乐制保留了少部分夏商王朝留下的敬神礼仪,更多地注入了世俗化礼仪,且大部分礼仪都有相应的音乐配合,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霍州一带),九子封建立康国(今天河南禹州一带)。
其中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还另外身兼重责。
周武王灭商之后,根据“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商人的祭祀,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当然为了防止他有异心,周武王特地安排了防范之举,他将商王畿一分为三,北为邶(今天河南汤阴东南),南为鄘(今天河南汲县一带),东为卫(今天河南杞县一带),分别由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驻守协助治理,监督武庚,故管叔、蔡叔、霍叔合称“三监”。
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因病去世,即位的周成王年幼不能独立处理政事,而周朝初建,国基不稳,于是周公旦依据武王遗命当国摄政,代行天子之权。这让管叔鲜非常不满,依据“兄终弟及”的传统,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摄政,所以他怀疑周公旦是更改了王命意欲阴谋篡位,加上周公执政后制定政策规范诸侯权力,引发了诸位兄弟的不满,管叔借机散布谣言,声称“公将不利于孺子”,并和蔡叔度、霍叔处扶植武庚一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作为殷商子孙,武庚早有复国野心,他得到三监的帮助后,又串通殷商旧地东夷的一些方国徐、奄、薄姑、熊、盈等共同造反。大周的应急预案从内部被攻破,功亏一
危急时刻,周公得到了太公、召公的支持,他让太公出兵东夷,召公看守都城,自己则以成王的名义东征,集中力量对付三监。不久后三监和武庚被俘虏,依据主谋和从犯,周公先是诛杀了管叔鲜和武庚,然后流放蔡叔度,并将霍叔处贬为庶民。
武庚覆灭后,周公继续征战以扫除余孽,这场平叛历时三年艰苦征战才告平定。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以及青铜器铭文旁证,周公征战范围非常之广袤,声威达于江南。东征的战斗是异常惨烈的,战士们的斧子都砍出了缺口。周公一连灭掉了五十余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平定了淮夷,徐人被逐到江西,嬴姓后人被押往西方之地。
这场扩大化的平叛运动实际上是周克商的延续,如果说周武王伐纣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那么周公东征则基本消灭了殷商王朝复辟的残余势力,自此周国成为了东至黄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
为了巩固扩大周王朝统治,周公又一次分封诸侯,并对之前的部分封国进行战略转移,他先后置建七十一个封国,其中大多数为姬姓子弟及功臣,周公让他们建立国家,稳定当地局势,继续肃清不服的势力,以捍卫王室。其中文王第十子载就是在此时封在聃国(今山东定陶境内),第九子康叔封则被从原康国空降到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看管殷商遗民。周公又交给太公专征讨伐之权,加强控制东方。并将自己的封国迁至山东曲阜,以协助齐国稳定东方局势;将召公封国迁到燕山以南(召公最初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南偃师),与卫国相呼应,防止殷商遗民向北发展,同时阻止北方狄人进入河北平原。之后周公又迁出部分商人安置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让纣王庶兄微子启承继殷商祭祀在此建国,即为宋国。
随后周公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市内郏鄏陌),营建洛邑作为大周朝会诸侯的东都。洛邑地处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涧四水流经之地,土地宽平,千里沃野,是天然的粮仓。在它的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二百余年后,正是周公所营建的东方政治中心,成为了王室最后的避难所。
周王朝在灭商以后,特将其兵力分为两个部分:殷八师和西六师。殷八师驻在殷商故地朝歌,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西六师驻守西土,拱卫丰、镐宗周之地。在营建东都洛邑后,周公又建立了成周八师驻守在洛邑,保卫成周,且东可控制东方各诸侯国,西可以拱卫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制幽燕。同时将战争中俘虏的“殷商顽民”迁到此处看管起来。这样一来,西起周原,东至洛邑,渭、泾、河、洛一带都成为周朝的王畿之地。由周公开启的“成康盛世”成为西周王朝最为稳定发展的时期,有“刑错四十年不用”之美誉。
洛邑建成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典,宣布各种典章制度,其核心就是“礼乐”,“礼”是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的体现,“乐”是人的情感欲念需求的表现,周公所颁布的礼乐制保留了少部分夏商王朝留下的敬神礼仪,更多地注入了世俗化礼仪,且大部分礼仪都有相应的音乐配合,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