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明末穿越众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八章 年关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只是发呆看梅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唐伯虎《除夕口占》

  还有人过年过节仍在家苦读,和现代考生一样深深的无奈: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夫是文词。——文徵明《除夕》

  以上都是民间除夕情形,宫廷里头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在宫廷,除夕夜热闹非凡,通宵达旦的大筵要持续10多个小时,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

  节目内容则是文艺汇演,除了载歌载舞,还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相扑、角抵等竞技节目,还有各种杂技魔术。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所以那时的达官贵人就听听相声看看歌舞,迎接新年。

  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习俗,就是这样一代代的演变、传承下来,形成了如今的文化底蕴。

  而今除夕,穿越众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半年多,大多数人体会到了从无到有的艰辛,立足此地所经历的种种困难甚至有穿越者为此付出生命,从到台湾开始,直至一星期前的遇袭,经历了太多,只有这短短的年味,让所有穿越者能有那么一丝休憩的时光。

  绝大多数的穿越者不论男女,在现代社会那边的羁绊如何暂且不论,但于此时代,当成家立业,稳稳扎根,不久后的一天必然会达到如宋人袁文在《瓮牖闲评》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新港南北各地新年祭祀庆贺暂且不表,但京城的明思宗朱由检这个年过的可是不踏实。

  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河南之地,连年大旱,地震刚过,,紧接着蝗虫遮天蔽日,赤地千里,禾苗殆尽。城中米、麦涨至五千钱一斗,饥民饿毙者无数,人相残食,民间籍籍。

  洛阳城内要饭得人成群结队,城中居民也揭不开锅了。百姓苦难惨不忍睹,官府腐朽依旧,民不聊生,以及怨声载道,民间沸腾。

  值此之际,苛捐杂税依旧泛滥,朝廷向老百姓征收的赋税成倍地增加,名目有三:辽饷、剿饷和练饷。

  当时明朝在东北与后金作战,故征辽饷以充军费。后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为筹集军费平定起义,又加派赋税,是为剿饷。继而为应付清军南侵,明廷要训练边兵,于是又加派练饷。合称“三饷”。

  “三饷”本来都是正税之外临时性的赋税,开征剿饷时,崇祯皇帝曾满怀深情地表示,“暂累吾民一年”。但开征之后,几乎就成了定制,终明朝亡国也未曾革除。

  明廷如此作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更为可恶的是,百姓的负担增加幅度并非仅仅加派了“三饷”而已,如此方便的名目,各级贪官污吏可不会放过这个搭便车搜刮的大好机会。

  时人有记载:“暗为加派者,不知几百千万”,“私派多于正赋”。甚至有的地方官吏捞了钱,却借口老百姓负担重,不忍心收,扣下饷银不上交中央,自己享用。当时山东有些地方,百姓的负担竟然增加了六倍之多。

  本来,征收“三饷”,是为了筹集银钱维护内外秩序稳定,但如此做法并不能左右权势之家,文官富户不纳税者犹多,于是担子全加到了底层百姓身上,且年复一年的重,无疑是将百姓往死里逼,于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复朱重八旧例,起义之火四起。

  但在朝廷看来,流寇越多,来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