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云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级低的便捐五千,若是高一些的就捐八千,没有人敢压过丞相的风头,就连孟辞临也只捐了六千两,不偏不倚,丞相听了这个数字还算满意。
这时候,王纂手举笏板,长揖至低:“扬州百姓众多,臣稍有家私,愿捐白银两万。”
如同往湖心投入一粒石子,朝堂上瞬间就骚动起来,朝臣或是沉默,或是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一幕没有想到。
王家的地位正处于微妙时期,太子对王家的削弱和不信任,已经让王家处于风口浪尖,今日与其说是王纂的挑衅,不如说是王家的示好与试探。
大将军和丞相都是一品官职,只不过一武一文罢了,按理说算是平级,可从这捐款数额上看,王家大有要压过丞相一头的意思。王纂垂下眼摆出一副恭敬的样子。
“早便听闻王爱卿家大业大,”太子凤目淡淡,唇边含笑,浑然不在意地样子,”孤便替扬州百姓多谢爱卿了。”
王纂长揖到地,语气却没有太多喜悦的味道:“为国尽忠是臣的本分。”
太子淡淡嗯了一声,凤目抬起,环顾朝堂:“只是不知这代孤赈济灾民的是哪位臣工?”
光禄大夫郑清,此刻手举笏板出列,行礼道:“臣以为大理寺卿孙炳信可担此大任。”
太子脸上含笑,眸光淡淡,孟辞临手举笏板,走到正中,脸上一派从容之色,长揖道:“臣不才,自请为国分忧。”
这一幕是孟岂没有料到的,他的眉心微微蹙起。
灵均高坐明堂,心里也是一派通透,王纂与郑清私相授受已久,如今竟再加上大理寺卿孙炳信,王家的手却是伸得够长。太子环顾四周,朝堂之上的王党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一是孟党,剩下的大都是中立的朝臣。
父皇当政时曾提议开设恩科,算下来也不过是半两个月内便要殿试了,若是培养出一批天子门生,那朝堂的风向也就好把控了。
太子心思如电,脸上不露分毫:“要知道,赈灾也不是去行宫避暑,一路艰辛不言而喻,孙爱卿年过半百,只怕身子骨会吃不消,孟爱卿还年轻,多点历练机会也好。”
孟辞临长揖:“臣定不负太子所托。”
太子凤目淡淡:“诸位爱卿,明日便是中秋,孤本该设宴犒劳各位卿家,怎奈父皇病重,孤寝食难安,便让户部多支一个月的俸禄,供诸位与家人团圆。”
太子说完,又看向孟岂:“孤已经往边关下了旨意,命定远大将军趁着中秋回来与丞相过节,昨日收到回报,伯庸今日便要抵达京畿。”太子脸上带着笑,孟岂听了嘴唇微微一动,深深一揖到地:“多谢殿下成全。”
太子并不做无用的事,她召回孟伯庸有自己的私心。
她既然要拉拢孟辞临,首要的就是拉拢孟家,丞相膝下的嫡子只有两个,除了在朝为官的孟辞临外,长子孟伯庸一直在雁回关处驻扎。
第(3/3)页
级低的便捐五千,若是高一些的就捐八千,没有人敢压过丞相的风头,就连孟辞临也只捐了六千两,不偏不倚,丞相听了这个数字还算满意。
这时候,王纂手举笏板,长揖至低:“扬州百姓众多,臣稍有家私,愿捐白银两万。”
如同往湖心投入一粒石子,朝堂上瞬间就骚动起来,朝臣或是沉默,或是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一幕没有想到。
王家的地位正处于微妙时期,太子对王家的削弱和不信任,已经让王家处于风口浪尖,今日与其说是王纂的挑衅,不如说是王家的示好与试探。
大将军和丞相都是一品官职,只不过一武一文罢了,按理说算是平级,可从这捐款数额上看,王家大有要压过丞相一头的意思。王纂垂下眼摆出一副恭敬的样子。
“早便听闻王爱卿家大业大,”太子凤目淡淡,唇边含笑,浑然不在意地样子,”孤便替扬州百姓多谢爱卿了。”
王纂长揖到地,语气却没有太多喜悦的味道:“为国尽忠是臣的本分。”
太子淡淡嗯了一声,凤目抬起,环顾朝堂:“只是不知这代孤赈济灾民的是哪位臣工?”
光禄大夫郑清,此刻手举笏板出列,行礼道:“臣以为大理寺卿孙炳信可担此大任。”
太子脸上含笑,眸光淡淡,孟辞临手举笏板,走到正中,脸上一派从容之色,长揖道:“臣不才,自请为国分忧。”
这一幕是孟岂没有料到的,他的眉心微微蹙起。
灵均高坐明堂,心里也是一派通透,王纂与郑清私相授受已久,如今竟再加上大理寺卿孙炳信,王家的手却是伸得够长。太子环顾四周,朝堂之上的王党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一是孟党,剩下的大都是中立的朝臣。
父皇当政时曾提议开设恩科,算下来也不过是半两个月内便要殿试了,若是培养出一批天子门生,那朝堂的风向也就好把控了。
太子心思如电,脸上不露分毫:“要知道,赈灾也不是去行宫避暑,一路艰辛不言而喻,孙爱卿年过半百,只怕身子骨会吃不消,孟爱卿还年轻,多点历练机会也好。”
孟辞临长揖:“臣定不负太子所托。”
太子凤目淡淡:“诸位爱卿,明日便是中秋,孤本该设宴犒劳各位卿家,怎奈父皇病重,孤寝食难安,便让户部多支一个月的俸禄,供诸位与家人团圆。”
太子说完,又看向孟岂:“孤已经往边关下了旨意,命定远大将军趁着中秋回来与丞相过节,昨日收到回报,伯庸今日便要抵达京畿。”太子脸上带着笑,孟岂听了嘴唇微微一动,深深一揖到地:“多谢殿下成全。”
太子并不做无用的事,她召回孟伯庸有自己的私心。
她既然要拉拢孟辞临,首要的就是拉拢孟家,丞相膝下的嫡子只有两个,除了在朝为官的孟辞临外,长子孟伯庸一直在雁回关处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