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5章:锦衣卫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明朝锦衣卫,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起,一直延续至明朝灭亡,可以说贯穿了明朝历史。
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作为“厂卫”之一的锦衣卫虽然早已被大家广为熟知,但关于设立锦衣卫的真正作用,以及锦衣卫的职权变化,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详细了解了。
今天,菠萝就简单介绍一下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以及它职权变化情况……(刚看完血滴子……时间是17:44分)
朱元璋可以说极为重视情报工作,早在明朝尚未建立之前,朱元璋便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即检校组织。
后来曾任明朝丞相的杨宪,不仅曾是检校组织一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骨干乃至头目,此外高见贤、夏煜、凌锐等也都是其中头目。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泰州人,也是菠萝的老乡……),于其地盘设立浙东行省,并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则被作为属官随行辅佐。实际上,杨宪除了辅佐李文忠之外,还负有监视李文忠的职责。
不久,杨宪便向朱元璋报告了李文忠的诸多不法事,称其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干预公事,接到杨宪报告之后,他立即将这五人押解进京,徒刑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不过,明朝建立之后,这个检校组织便也不复存在了。
锦衣卫的前身,则是设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拱卫司,此后该部门曾多次改名称,先是改为拱卫指挥使司,不久又改名都尉司。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又改为亲军都尉府,掌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下设仪鸾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监视搜集朝臣动向,遂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其最初的职能只有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锦衣卫设立之初,主要还是从事值宿和侦察活动,其真正发威则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操作下,原本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澜,性质也从普通的“擅权枉法”变成了十恶不赦之首的“图谋造反”,目的便是为了替朱元璋屠杀大臣找理由。
不过,锦衣卫作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部门,为了将案子做成铁案可谓不择手段,以致出现了“非法凌虐”的问题,迫于外界压力,朱元璋不得不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令“取其刑具悉焚之,以所系囚送刑部审理”。
不过,朱元璋此举也只是在平息众怒,实际上锦衣卫还发挥着它的作用。
就在同年六月,广西都指挥使耿良便被贬为了驯象卫指挥佥事,而原因便是“良在任多不法,军士薛原桂诉之,既而镇抚张原复言其不法二十余事,上命锦衣卫廉问得实,故贬之”。
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时间,在锦衣卫的操作下,受“胡惟庸案”牵扯的功臣便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者更有数万人之多。清中期文学家赵翼便曾感言,“岂有逆首已死,同谋之人至十余年始败露者,此不过借惟庸为题,使狱词牵连诸人,为草剃禽猕之计尔”。不过,毛骧作为皇帝的鹰犬,在“胡惟庸案”尘埃落定之后,最终也被处死平息众怒。
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为了确保江山稳固,皇位顺利传承,朱元璋又将目光投向了蓝玉等一众居功自傲的将领。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结果先后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与毛骧一样,蒋瓛制造了“蓝玉案”后,也被处死。
前后两次大案,虽然锦衣卫是在替皇上做事,却也让朱元璋认识到,如果放任锦衣卫如此办事,危害实在太大!
因此在“蓝玉案”之后,朱元璋便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下令禁止锦衣卫参与司法事件的处理,大小事务都由法司掌握,“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诸大小咸径法曹;终高皇帝世,锦衣卫不复与典狱,稍稍夷它军矣”,锦衣卫不再参与刑狱之事,仅剩值宿和侦察两项职责。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由于其夺取皇位的手段实在算不上光明正大,为了巩固皇位,查探朝野内外动向,再加上之后的削藩事宜,朱棣又恢复了锦衣卫的办案之权,并对其职责划分和编制进行了重新规定。(菠萝建议各位读者,可以参考一下,锦衣卫,领衔主演,甄子丹……)
朱棣不仅恢复了锦衣卫的侦缉、办案之权,同时新设北镇抚司,进一步明晰了北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明朝锦衣卫,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起,一直延续至明朝灭亡,可以说贯穿了明朝历史。
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作为“厂卫”之一的锦衣卫虽然早已被大家广为熟知,但关于设立锦衣卫的真正作用,以及锦衣卫的职权变化,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详细了解了。
今天,菠萝就简单介绍一下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以及它职权变化情况……(刚看完血滴子……时间是17:44分)
朱元璋可以说极为重视情报工作,早在明朝尚未建立之前,朱元璋便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即检校组织。
后来曾任明朝丞相的杨宪,不仅曾是检校组织一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骨干乃至头目,此外高见贤、夏煜、凌锐等也都是其中头目。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泰州人,也是菠萝的老乡……),于其地盘设立浙东行省,并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则被作为属官随行辅佐。实际上,杨宪除了辅佐李文忠之外,还负有监视李文忠的职责。
不久,杨宪便向朱元璋报告了李文忠的诸多不法事,称其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干预公事,接到杨宪报告之后,他立即将这五人押解进京,徒刑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不过,明朝建立之后,这个检校组织便也不复存在了。
锦衣卫的前身,则是设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拱卫司,此后该部门曾多次改名称,先是改为拱卫指挥使司,不久又改名都尉司。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又改为亲军都尉府,掌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下设仪鸾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监视搜集朝臣动向,遂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其最初的职能只有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锦衣卫设立之初,主要还是从事值宿和侦察活动,其真正发威则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操作下,原本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澜,性质也从普通的“擅权枉法”变成了十恶不赦之首的“图谋造反”,目的便是为了替朱元璋屠杀大臣找理由。
不过,锦衣卫作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部门,为了将案子做成铁案可谓不择手段,以致出现了“非法凌虐”的问题,迫于外界压力,朱元璋不得不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令“取其刑具悉焚之,以所系囚送刑部审理”。
不过,朱元璋此举也只是在平息众怒,实际上锦衣卫还发挥着它的作用。
就在同年六月,广西都指挥使耿良便被贬为了驯象卫指挥佥事,而原因便是“良在任多不法,军士薛原桂诉之,既而镇抚张原复言其不法二十余事,上命锦衣卫廉问得实,故贬之”。
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时间,在锦衣卫的操作下,受“胡惟庸案”牵扯的功臣便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者更有数万人之多。清中期文学家赵翼便曾感言,“岂有逆首已死,同谋之人至十余年始败露者,此不过借惟庸为题,使狱词牵连诸人,为草剃禽猕之计尔”。不过,毛骧作为皇帝的鹰犬,在“胡惟庸案”尘埃落定之后,最终也被处死平息众怒。
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为了确保江山稳固,皇位顺利传承,朱元璋又将目光投向了蓝玉等一众居功自傲的将领。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结果先后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与毛骧一样,蒋瓛制造了“蓝玉案”后,也被处死。
前后两次大案,虽然锦衣卫是在替皇上做事,却也让朱元璋认识到,如果放任锦衣卫如此办事,危害实在太大!
因此在“蓝玉案”之后,朱元璋便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下令禁止锦衣卫参与司法事件的处理,大小事务都由法司掌握,“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诸大小咸径法曹;终高皇帝世,锦衣卫不复与典狱,稍稍夷它军矣”,锦衣卫不再参与刑狱之事,仅剩值宿和侦察两项职责。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由于其夺取皇位的手段实在算不上光明正大,为了巩固皇位,查探朝野内外动向,再加上之后的削藩事宜,朱棣又恢复了锦衣卫的办案之权,并对其职责划分和编制进行了重新规定。(菠萝建议各位读者,可以参考一下,锦衣卫,领衔主演,甄子丹……)
朱棣不仅恢复了锦衣卫的侦缉、办案之权,同时新设北镇抚司,进一步明晰了北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