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章 为中国科幻,加油!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不知道你的科学梦因何启迪?是那一板一眼的教科书,还是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后者。科幻,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它不仅是一种高效的科普方式,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能促使读者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探讨时间,认知世界。
不得承认近年来,中国科幻亮点频出。科幻巨著《三体》凭借瑰丽的故事“火出圈”,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更是凭借其恢宏的世界观和令人称赞的特效突破“次元壁”,票房达到74.41亿。借此东风,科学家们痛快科普了一波黑洞、宇宙学、力学、星际移民等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科幻已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但优秀科幻影视作品匮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那么,中国科幻,离辉煌还有多远?
科幻对科技创新有多重要?
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
任何有远见的文明都是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品集中呈现了这种想象力。对于优秀科幻作品的价值,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看来,科幻本身未见得要折射多少科学知识,但一定会激发想象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科学的热爱。
在他看来,科幻还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思考、认识和理解社会以及未来。“例如人工智能、生命技术等领域目前发展非常快,很多伦理问题现在都凸显出来了,通常情况下社会应对这样的伦理问题是不及时的。因此,仅仅依靠科学共同体是不够的,我认为科幻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促进我们思考人类共同体的责任,共同思考未来的方向。”周忠和说:“好的科幻作家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还要有广阔的科学知识以及理性的思考精神。”他表示,科幻不仅仅属于文学、影视或其他艺术范畴,背后还有科技和文化的底蕴支撑,科幻的繁荣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事实上它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的确如此,科幻是基于科技,对未来的想象和构建。“它基于现在,连接未来,也常常回到过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廖红看来,科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全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去年《流浪地球》引爆了国人对科幻的热情。许多科技工作者对电影涉及的科技知识也进行了全面解读,这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同时,电影所传达的对家人、朋友、国家、人类的这种责任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共识,传播了我们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理念。”廖红说:“我们期待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梦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发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当人们思考未来,创新的激情和创意就会被点燃。“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李新看来,“科技创新成果能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影视播放、游戏的游玩以及体验消费等形式,让更多公众更好理解科技创新,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确实,从科幻作品中获得灵感,然后一步一步将其实现,最终成为改变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克拉克”是指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在1945年预言了“地球静止轨道”的存在。那时,人类尚未进入航天时代,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的设想看起来颇为超前。但仅仅20年以后,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就都已被广泛使用,为了纪念他对这条轨道的预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对于科幻来说,科技创新为其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2018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模拟了未来VR技术高度成熟后的世界,人类穿梭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就如当下网络线上线下各种互动和联通一样。放眼当下,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天眼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不知道你的科学梦因何启迪?是那一板一眼的教科书,还是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后者。科幻,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它不仅是一种高效的科普方式,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能促使读者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探讨时间,认知世界。
不得承认近年来,中国科幻亮点频出。科幻巨著《三体》凭借瑰丽的故事“火出圈”,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更是凭借其恢宏的世界观和令人称赞的特效突破“次元壁”,票房达到74.41亿。借此东风,科学家们痛快科普了一波黑洞、宇宙学、力学、星际移民等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科幻已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但优秀科幻影视作品匮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那么,中国科幻,离辉煌还有多远?
科幻对科技创新有多重要?
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
任何有远见的文明都是有想象力的。科幻作品集中呈现了这种想象力。对于优秀科幻作品的价值,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看来,科幻本身未见得要折射多少科学知识,但一定会激发想象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科学的热爱。
在他看来,科幻还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思考、认识和理解社会以及未来。“例如人工智能、生命技术等领域目前发展非常快,很多伦理问题现在都凸显出来了,通常情况下社会应对这样的伦理问题是不及时的。因此,仅仅依靠科学共同体是不够的,我认为科幻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促进我们思考人类共同体的责任,共同思考未来的方向。”周忠和说:“好的科幻作家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还要有广阔的科学知识以及理性的思考精神。”他表示,科幻不仅仅属于文学、影视或其他艺术范畴,背后还有科技和文化的底蕴支撑,科幻的繁荣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事实上它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的确如此,科幻是基于科技,对未来的想象和构建。“它基于现在,连接未来,也常常回到过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廖红看来,科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全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去年《流浪地球》引爆了国人对科幻的热情。许多科技工作者对电影涉及的科技知识也进行了全面解读,这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同时,电影所传达的对家人、朋友、国家、人类的这种责任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共识,传播了我们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理念。”廖红说:“我们期待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梦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发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当人们思考未来,创新的激情和创意就会被点燃。“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李新看来,“科技创新成果能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影视播放、游戏的游玩以及体验消费等形式,让更多公众更好理解科技创新,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确实,从科幻作品中获得灵感,然后一步一步将其实现,最终成为改变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克拉克”是指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在1945年预言了“地球静止轨道”的存在。那时,人类尚未进入航天时代,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的设想看起来颇为超前。但仅仅20年以后,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就都已被广泛使用,为了纪念他对这条轨道的预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对于科幻来说,科技创新为其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2018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模拟了未来VR技术高度成熟后的世界,人类穿梭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就如当下网络线上线下各种互动和联通一样。放眼当下,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天眼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