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章 为中国科幻,加油!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的成果等,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科技创新还为科幻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3D技术等都为公众提供了更真实更具体验感的科幻视觉盛宴。
爱因斯坦曾说过:“假使科学要像艺术一样真切而完全地实现它的庄严使命,它的成就便不能只是肤浅地为大众所知,而要把其内在的意义投射到人们的意识中去。”在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苏萌看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定是借助科幻文学和影视等方式,如此才能让大家深切感受到科学的文化和精神,感受到科学是文明向前发展的原动力,“这种感知要深入到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一定不是知识,不是数字,一定是不枯燥的。”
科幻对教育有什么用?
没有科幻就会让科技创新的想象力缺失
“会飞的汽车”“缩小的饼干”——在上海市近年举办的一次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这些已经可实现的科技还被许多孩子当成想象,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在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提到这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科技发展的水平。”盲目追求“应试教育”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启迪民族想象力、特别是启迪青少年想象力的优秀科幻作品缺失也是值得反思的原因之一。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直接启迪了西蒙·莱克、伽利尔摩·马可尼等人发明了潜水艇、无线电报。如今,这部科幻巨著仍是我国青少年必读的课外书。但就科幻而言,它已经“过时”。可令人遗憾的是在青少年的书单上,文学性和阅读性可与其比肩、时间轴线更远的科幻巨著还未出现。
“没有科幻就会让科技创新缺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文武研究员曾创作过科幻文学作品《未来星球2049》,在他看来,“科幻是最奔放的思维活动,是最高级的科技创新”。
手机之父马丁·库伯在看了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通讯装置后开始手机的研发,埃格·希克斯基在读过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后发明了直升机。回望科技史,时常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宇宙航行、机器人、黑洞、虫洞、潜水艇、磁悬浮列车以及最新型的技术基因工程等,而科技进步让科幻作家笔下未来世界逐渐成为现实。
面向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研究,培养青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中国科技发展储备人才,中国科幻界仍需不断发力。
在科幻作家王晋康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科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当今的青少年们有生之年必定见证这场变革,其中有光明,也有光明之后的阴影。人工智能代替了数千万的劳动力,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干什么?这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王晋康说:“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能养成一个习惯——常常踮起脚尖往前看,以免变革来临时缺乏准备。”
中国缺乏科幻作品吗?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
以《三体》和《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文化产品受到“热捧”,反映出当前国人对优秀科幻文化产品的关注和喜爱。“2019年全国科幻周边产品品类总和超过1000种,市场总体价值约为13.5亿元,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2019年初《流浪地球》电影热映带动的大众对科幻的关注度。”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在发布《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时说:“中国科幻产业平稳向上发展。2019年我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有所增长。”
根据该报告,在科幻图书方面,2019年全年出版新书385种,相比于2018年减少了约10.90%。虽然2019年度新书出版整体趋于保守,但仍然远高于2016年和2017年。在数字阅读方面,2019年科幻类型的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同比增长40%。科幻网络文学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的成果等,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科技创新还为科幻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3D技术等都为公众提供了更真实更具体验感的科幻视觉盛宴。
爱因斯坦曾说过:“假使科学要像艺术一样真切而完全地实现它的庄严使命,它的成就便不能只是肤浅地为大众所知,而要把其内在的意义投射到人们的意识中去。”在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苏萌看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定是借助科幻文学和影视等方式,如此才能让大家深切感受到科学的文化和精神,感受到科学是文明向前发展的原动力,“这种感知要深入到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一定不是知识,不是数字,一定是不枯燥的。”
科幻对教育有什么用?
没有科幻就会让科技创新的想象力缺失
“会飞的汽车”“缩小的饼干”——在上海市近年举办的一次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这些已经可实现的科技还被许多孩子当成想象,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在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提到这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但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科技发展的水平。”盲目追求“应试教育”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启迪民族想象力、特别是启迪青少年想象力的优秀科幻作品缺失也是值得反思的原因之一。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直接启迪了西蒙·莱克、伽利尔摩·马可尼等人发明了潜水艇、无线电报。如今,这部科幻巨著仍是我国青少年必读的课外书。但就科幻而言,它已经“过时”。可令人遗憾的是在青少年的书单上,文学性和阅读性可与其比肩、时间轴线更远的科幻巨著还未出现。
“没有科幻就会让科技创新缺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文武研究员曾创作过科幻文学作品《未来星球2049》,在他看来,“科幻是最奔放的思维活动,是最高级的科技创新”。
手机之父马丁·库伯在看了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通讯装置后开始手机的研发,埃格·希克斯基在读过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后发明了直升机。回望科技史,时常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宇宙航行、机器人、黑洞、虫洞、潜水艇、磁悬浮列车以及最新型的技术基因工程等,而科技进步让科幻作家笔下未来世界逐渐成为现实。
面向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研究,培养青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中国科技发展储备人才,中国科幻界仍需不断发力。
在科幻作家王晋康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科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当今的青少年们有生之年必定见证这场变革,其中有光明,也有光明之后的阴影。人工智能代替了数千万的劳动力,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干什么?这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王晋康说:“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能养成一个习惯——常常踮起脚尖往前看,以免变革来临时缺乏准备。”
中国缺乏科幻作品吗?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
以《三体》和《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文化产品受到“热捧”,反映出当前国人对优秀科幻文化产品的关注和喜爱。“2019年全国科幻周边产品品类总和超过1000种,市场总体价值约为13.5亿元,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2019年初《流浪地球》电影热映带动的大众对科幻的关注度。”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在发布《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时说:“中国科幻产业平稳向上发展。2019年我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有所增长。”
根据该报告,在科幻图书方面,2019年全年出版新书385种,相比于2018年减少了约10.90%。虽然2019年度新书出版整体趋于保守,但仍然远高于2016年和2017年。在数字阅读方面,2019年科幻类型的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同比增长40%。科幻网络文学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