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太平,死也安乐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安,请以易士德,明太祖不许,其后士德不食而死。
杀弟之仇,不共戴天,这下朱元璋和张士诚算是彻底没法和解了。
就在张士德去世之后,元朝丞相达识帖睦迩招降张士诚,张士诚想让元朝来对付朱元璋,便同意招安。这期间,张士诚虽然还在苏州,他不再是“大周”皇帝,而是元朝的大臣。
这种情况没有维系多久,元朝要张士诚提供军粮,张士诚要元朝发放军饷,最后,张士诚在请求元顺帝封自己为王爵的时候被拒绝,一怒之下再度反叛。从此,张士诚在苏州称帝,建立东吴,自称吴王。
张士诚降而复叛是必然,因为他和元朝从开始就是在相互利用。只不过,此时的张士诚,心态已经变了。
四、姑苏城破,绝粒而死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很多农民起义军都有一个相同的局限,那就是他们在略有成就后就沉浸于享受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黄巢、李自成、洪秀全无不是如此。张士诚隔壁的朱元璋是个特例,但张士诚却未能免俗。
张士诚作为一介盐民,自打他入主苏州之后,长期的锦衣玉食让他忘记了盐民的辛酸,他开始任人唯亲,不理朝政。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张士信为丞相,麾下的文武大臣皆是亲戚和族人。很多人想给张士诚提意见,无奈没有途径。《明史》云:
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
张士诚酒肉歌舞的熏陶下,早已忘记他为何起义。
而由于张士诚任人唯亲,导致麾下将士们失去约束,他们疯狂敛财,日夜歌笙。盖宅子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到打仗的时候,他们一个比一个惜命。这也是张士诚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败给朱元璋的原因。
1363年,这对张士诚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展开决战。当时,张士诚麾下的谋士建议立即出兵偷袭朱元璋。
这时,若张士诚集中所有兵力,不惜一切代价直扑南京,那朱元璋将会腹背受敌。
但张士诚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他没有野心,另一方面是他不确定自己能打赢。张士诚仅仅派出5万大军攻打长兴,不料镇守长兴的正是朱元璋麾下最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张士诚没有占到便宜,便决定退兵,美其名曰“坐山观虎斗”。
没想到,朱元璋仅以20万兵力便消灭了陈友谅,然后火速派徐达先回南京,为的就是防御张士诚。
机会只有这一次,张士诚错过了。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灭亡,从此,天下诸雄再无单独对抗朱元璋的实力。朱元璋开始腾出手来单独收拾张士诚。
接下来徐达的大军连续攻克泰州、通州、高邮。李文忠攻入杭州,常遇春攻下湖州。在嘉兴,李伯升被重兵围攻,最终投降了朱元璋,嘉兴失守。张士诚发现,苏州周边的城池被朱元璋一一拿下,苏州俨然成了一座孤城。
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围攻苏州,张士诚选择死守。苏州百姓纷纷伸出援手,暗中支持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围城一年。
1367年七月,苏州城内断粮,守城将士纷纷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收拾三万残兵,在万寿寺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张士诚退回城内,选择自缢。关键时刻,他昔日的部下李伯升奉徐达之命入城劝降,将张士诚救了下来。
徐达来见张士诚,张士诚闭目,不愿和徐达说一句话。在押往南京的路上,张士诚选择绝食。到南京后,张士诚不愿受朱元璋侮辱,“绝粒自尽”,绝食而亡。
殊不知,张士诚自绝而死,正和朱元璋的心意。因为当大明朝成立之后,张士诚这个大枭雄或许不好安置。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
张士诚走的时候,带着属于他自己的王者尊严。然而,他的覆灭,也引起了后人的深思。
五、张王随风逝,功过后人评
元朝末年,张士诚以一介盐民的身份带着17位兄弟抗击暴元,最终自称吴王,定都苏州。他巅峰的时候,麾下将士50余万,他的地盘东至大海,西临濠泗,南接绍兴,北抵徐州,再加上深受百姓爱戴,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张士诚的资源比朱元璋要好得多,然而,张士诚当年18条扁担能推翻元朝,为何当他拥有50万大军的时候却败给了朱元璋呢?
张士诚被俘后,在押回南京的船上,徐达怕他出意外,派李伯升近身看护,李伯升对张士诚说了一番话:
“公始以十八人入高邮,元兵百万围之,如虎坠井中,死在旦夕。元兵无故自退,公遂乘胜东据三吴,辟地千里,拥兵千余万。诚于此时,不忘高邮之危,苦心劳虑,练兵选将,收当时之豪杰,岂特保三吴之地,天下可图也。”
上述文字出自《新元史·列传一百二十一》,李伯升的意思是说,当初咱们18人起义,带领众人杀入高邮,元朝大军百万围城,我们都扛了过来。后来我们占据三吴的千里之地,拥兵数万,如果我们能不忘高邮之危,苦心经营,不图安逸,不仅能保住三吴之地,就是夺取天下,也未尝不可啊!
张士诚听完十分惊愕,他问李伯升:“这些话,你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
李伯升回答:“这些话我早就想和你说了,可是朝堂上都是你的族人和亲戚,你每日歌舞达旦,深居不出,我连见你一面都难,怎么和你说?”
张士诚听完,无语凝噎。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这句话被后人浓缩成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然而,张士诚曾经得民心,为何得不到天下呢?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3/3)页
安,请以易士德,明太祖不许,其后士德不食而死。
杀弟之仇,不共戴天,这下朱元璋和张士诚算是彻底没法和解了。
就在张士德去世之后,元朝丞相达识帖睦迩招降张士诚,张士诚想让元朝来对付朱元璋,便同意招安。这期间,张士诚虽然还在苏州,他不再是“大周”皇帝,而是元朝的大臣。
这种情况没有维系多久,元朝要张士诚提供军粮,张士诚要元朝发放军饷,最后,张士诚在请求元顺帝封自己为王爵的时候被拒绝,一怒之下再度反叛。从此,张士诚在苏州称帝,建立东吴,自称吴王。
张士诚降而复叛是必然,因为他和元朝从开始就是在相互利用。只不过,此时的张士诚,心态已经变了。
四、姑苏城破,绝粒而死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很多农民起义军都有一个相同的局限,那就是他们在略有成就后就沉浸于享受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黄巢、李自成、洪秀全无不是如此。张士诚隔壁的朱元璋是个特例,但张士诚却未能免俗。
张士诚作为一介盐民,自打他入主苏州之后,长期的锦衣玉食让他忘记了盐民的辛酸,他开始任人唯亲,不理朝政。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张士信为丞相,麾下的文武大臣皆是亲戚和族人。很多人想给张士诚提意见,无奈没有途径。《明史》云:
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
张士诚酒肉歌舞的熏陶下,早已忘记他为何起义。
而由于张士诚任人唯亲,导致麾下将士们失去约束,他们疯狂敛财,日夜歌笙。盖宅子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到打仗的时候,他们一个比一个惜命。这也是张士诚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败给朱元璋的原因。
1363年,这对张士诚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在鄱阳湖和朱元璋展开决战。当时,张士诚麾下的谋士建议立即出兵偷袭朱元璋。
这时,若张士诚集中所有兵力,不惜一切代价直扑南京,那朱元璋将会腹背受敌。
但张士诚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他没有野心,另一方面是他不确定自己能打赢。张士诚仅仅派出5万大军攻打长兴,不料镇守长兴的正是朱元璋麾下最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张士诚没有占到便宜,便决定退兵,美其名曰“坐山观虎斗”。
没想到,朱元璋仅以20万兵力便消灭了陈友谅,然后火速派徐达先回南京,为的就是防御张士诚。
机会只有这一次,张士诚错过了。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灭亡,从此,天下诸雄再无单独对抗朱元璋的实力。朱元璋开始腾出手来单独收拾张士诚。
接下来徐达的大军连续攻克泰州、通州、高邮。李文忠攻入杭州,常遇春攻下湖州。在嘉兴,李伯升被重兵围攻,最终投降了朱元璋,嘉兴失守。张士诚发现,苏州周边的城池被朱元璋一一拿下,苏州俨然成了一座孤城。
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围攻苏州,张士诚选择死守。苏州百姓纷纷伸出援手,暗中支持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围城一年。
1367年七月,苏州城内断粮,守城将士纷纷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收拾三万残兵,在万寿寺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张士诚退回城内,选择自缢。关键时刻,他昔日的部下李伯升奉徐达之命入城劝降,将张士诚救了下来。
徐达来见张士诚,张士诚闭目,不愿和徐达说一句话。在押往南京的路上,张士诚选择绝食。到南京后,张士诚不愿受朱元璋侮辱,“绝粒自尽”,绝食而亡。
殊不知,张士诚自绝而死,正和朱元璋的心意。因为当大明朝成立之后,张士诚这个大枭雄或许不好安置。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
张士诚走的时候,带着属于他自己的王者尊严。然而,他的覆灭,也引起了后人的深思。
五、张王随风逝,功过后人评
元朝末年,张士诚以一介盐民的身份带着17位兄弟抗击暴元,最终自称吴王,定都苏州。他巅峰的时候,麾下将士50余万,他的地盘东至大海,西临濠泗,南接绍兴,北抵徐州,再加上深受百姓爱戴,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张士诚的资源比朱元璋要好得多,然而,张士诚当年18条扁担能推翻元朝,为何当他拥有50万大军的时候却败给了朱元璋呢?
张士诚被俘后,在押回南京的船上,徐达怕他出意外,派李伯升近身看护,李伯升对张士诚说了一番话:
“公始以十八人入高邮,元兵百万围之,如虎坠井中,死在旦夕。元兵无故自退,公遂乘胜东据三吴,辟地千里,拥兵千余万。诚于此时,不忘高邮之危,苦心劳虑,练兵选将,收当时之豪杰,岂特保三吴之地,天下可图也。”
上述文字出自《新元史·列传一百二十一》,李伯升的意思是说,当初咱们18人起义,带领众人杀入高邮,元朝大军百万围城,我们都扛了过来。后来我们占据三吴的千里之地,拥兵数万,如果我们能不忘高邮之危,苦心经营,不图安逸,不仅能保住三吴之地,就是夺取天下,也未尝不可啊!
张士诚听完十分惊愕,他问李伯升:“这些话,你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
李伯升回答:“这些话我早就想和你说了,可是朝堂上都是你的族人和亲戚,你每日歌舞达旦,深居不出,我连见你一面都难,怎么和你说?”
张士诚听完,无语凝噎。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这句话被后人浓缩成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然而,张士诚曾经得民心,为何得不到天下呢?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