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太平,死也安乐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下令死守城池。张士德士气正旺,他亲自带领三四千人驾着云梯攻上城头,至此,张士诚又得到了苏州。
随后,张士诚率大军前来,昆山、嘉定、崇明、吴江相继落入张士诚之手。张士诚蓦然回首,他已经不是刚占领高邮湖的盐贩子了,他现在已经拿下大片土地,有足够的资本和元朝周旋。
笔者认为,张士诚能够从一介盐民瞬间成为反元枭雄,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元朝奸臣当道,地方官贪污横行,兵将久疏战阵,闻张士诚势大,都无心恋战。
第二,韩山童、徐寿辉先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动“红巾军起义”,元廷已经应接不暇,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名将一边镇压叛军,一边为了争夺权力相互争斗,如此大大减小了张士诚的军事压力。
第三,张士诚本身并不弱,他麾下人才济济,他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并且聚集了蒋辉、李伯升、徐义、徐志坚、王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将领。
《新元史·张士诚传》记载:
时吴中钱谷甲仗山积,皆为所有。毁承天寺,碎佛像,以为宫,号万岁阁,射三矢于梁上。易平江路为隆平郡,立省院百司,凡甲第尽为其将士所夺。
苏吴是富庶之地,元朝在这里堆积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现在这些都成了张士诚的资本。在术士李行素的建议下,张士诚决定“迁都”,他把将士们的家眷从高邮迁到苏州。并且把平江的承天寺改建为皇宫,正式定都苏州。
占领平江后,张士诚下令整顿军纪,要求将士们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张士诚开设学堂、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另外,张士诚建了一座弘宏馆,招贤纳士,“四大名著”中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是张士诚的座上宾。
关于张士诚为何能得到苏州百姓的爱戴,史学上说得都比较笼统,笔者认为,张士诚至少有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第一,张士诚是底层百姓出身,他来到苏州后,比较同情劳动人民,他废除了元朝强加在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救济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第二,张士诚在苏州派军队帮助百姓开垦荒地,他兴修水利、发展农桑,还下令引导离乡的百姓回来重建家园。这些都体现出张士诚在农耕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在文教方面,张士诚提倡“风化之本系人伦”。张士诚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知道在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张士诚统治苏吴期间,他还分别在1362年和1365年举行过两次科举考试,用以遴选读书人入仕。
张士诚的种种作为,让长期深受元廷压迫的苏吴百姓感受到什么叫“救世主”。因此,若干年后,徐达攻打苏州的时候,苏州百姓才会暗中支持张士诚。下图为张士诚功德碑:
因此,笔者认为,从这方面来说,张士诚是一位好人。然而,是好人,不一定会最后取胜,因为取天下,不仅仅是人好就能完成的。
在张士诚的西边,还有另外一位大人物,此人就是朱元璋。
三、既生张九四,何生朱重八
张士诚占领平江的这一年,朱元璋刚好占领南京。此时,张士诚势头,他的势力还在继续扩大,先后攻占湖州、杭州、萧山、嘉兴。直到张士诚和朱元璋同时攻打镇江,两大枭雄终于碰面了。不得不说,张士诚刚开始和朱元璋接触时,他有些小瞧朱元璋。《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是岁,太祖亦下集庆,遣杨宪通好于士诚。其书曰:“昔隗嚣称雄于天水,今足下亦擅号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士诚得书,留宪不报。
朱元璋刚占领南京那会儿,立足未稳,他最初并不想和张士诚为敌。对此,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派杨宪亲自送到张士诚手里。信上说:“西汉末年隗嚣在天水列土封疆,你今天也占领了姑苏,我很为你高兴。如今,我们俩的地盘接壤,应当睦邻友好,共同对抗元朝。”张士诚得到信后,不仅没有给朱元璋回信,还把杨宪扣了下来。朱元璋几次派人去“接”杨宪,张士诚就是不放。
既然张士诚不友好,那朱元璋也就不客气了。朱元璋先派徐达在镇江打败张士诚,又派汤和攻打常州,张士诚兵败,连续损失两员大将,这才意识到朱元璋不是易与之辈。于是,张士诚放低姿态,派人送了二十万石粮食给朱元璋,要和朱元璋“交朋友”。
朱元璋见张士诚轻易妥协,便狮子大开口:
太祖答书,责其归杨宪,岁输五十万石。士诚复不报。
朱元璋的意思是,二十万石太少了,你至少要给我送五十万石,然后再办杨宪给我乖乖地送回来,我们才能好好聊一聊。结果,张士诚大怒,不理朱元璋了。
本来,张士诚和朱元璋之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镇江、常州这些地盘本就是从元朝手里抢回来的,即使被对方占领了,也有机会夺回了。但是,接下来二人算是结仇了,因为出人命了!
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攻打宜兴,张士诚派亲弟弟张士德迎战徐达。张士德有勇有谋,和徐达对峙了几个回合,并没有吃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达明显技高一筹,张士德中了徐达的埋伏,被徐达麾下的先锋官赵德胜生擒。巧合的是,在太湖战场上,张士诚也擒获了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廖永安。
于是,张士诚派人送信给朱元璋,要拿廖永安换张士德。朱元璋虽然喜欢廖永安,但他觉得张士诚的亲弟弟更有价值。当时,朱元璋的心气很大,他想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于是给张士诚回了两个字:不换!
结果,张士德很有骨气,竟然绝食而亡。史载:
士诚获廖永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下令死守城池。张士德士气正旺,他亲自带领三四千人驾着云梯攻上城头,至此,张士诚又得到了苏州。
随后,张士诚率大军前来,昆山、嘉定、崇明、吴江相继落入张士诚之手。张士诚蓦然回首,他已经不是刚占领高邮湖的盐贩子了,他现在已经拿下大片土地,有足够的资本和元朝周旋。
笔者认为,张士诚能够从一介盐民瞬间成为反元枭雄,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元朝奸臣当道,地方官贪污横行,兵将久疏战阵,闻张士诚势大,都无心恋战。
第二,韩山童、徐寿辉先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动“红巾军起义”,元廷已经应接不暇,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名将一边镇压叛军,一边为了争夺权力相互争斗,如此大大减小了张士诚的军事压力。
第三,张士诚本身并不弱,他麾下人才济济,他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并且聚集了蒋辉、李伯升、徐义、徐志坚、王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将领。
《新元史·张士诚传》记载:
时吴中钱谷甲仗山积,皆为所有。毁承天寺,碎佛像,以为宫,号万岁阁,射三矢于梁上。易平江路为隆平郡,立省院百司,凡甲第尽为其将士所夺。
苏吴是富庶之地,元朝在这里堆积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现在这些都成了张士诚的资本。在术士李行素的建议下,张士诚决定“迁都”,他把将士们的家眷从高邮迁到苏州。并且把平江的承天寺改建为皇宫,正式定都苏州。
占领平江后,张士诚下令整顿军纪,要求将士们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张士诚开设学堂、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另外,张士诚建了一座弘宏馆,招贤纳士,“四大名著”中的作者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是张士诚的座上宾。
关于张士诚为何能得到苏州百姓的爱戴,史学上说得都比较笼统,笔者认为,张士诚至少有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第一,张士诚是底层百姓出身,他来到苏州后,比较同情劳动人民,他废除了元朝强加在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救济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第二,张士诚在苏州派军队帮助百姓开垦荒地,他兴修水利、发展农桑,还下令引导离乡的百姓回来重建家园。这些都体现出张士诚在农耕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在文教方面,张士诚提倡“风化之本系人伦”。张士诚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知道在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张士诚统治苏吴期间,他还分别在1362年和1365年举行过两次科举考试,用以遴选读书人入仕。
张士诚的种种作为,让长期深受元廷压迫的苏吴百姓感受到什么叫“救世主”。因此,若干年后,徐达攻打苏州的时候,苏州百姓才会暗中支持张士诚。下图为张士诚功德碑:
因此,笔者认为,从这方面来说,张士诚是一位好人。然而,是好人,不一定会最后取胜,因为取天下,不仅仅是人好就能完成的。
在张士诚的西边,还有另外一位大人物,此人就是朱元璋。
三、既生张九四,何生朱重八
张士诚占领平江的这一年,朱元璋刚好占领南京。此时,张士诚势头,他的势力还在继续扩大,先后攻占湖州、杭州、萧山、嘉兴。直到张士诚和朱元璋同时攻打镇江,两大枭雄终于碰面了。不得不说,张士诚刚开始和朱元璋接触时,他有些小瞧朱元璋。《明史·张士诚传》记载:
是岁,太祖亦下集庆,遣杨宪通好于士诚。其书曰:“昔隗嚣称雄于天水,今足下亦擅号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士诚得书,留宪不报。
朱元璋刚占领南京那会儿,立足未稳,他最初并不想和张士诚为敌。对此,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派杨宪亲自送到张士诚手里。信上说:“西汉末年隗嚣在天水列土封疆,你今天也占领了姑苏,我很为你高兴。如今,我们俩的地盘接壤,应当睦邻友好,共同对抗元朝。”张士诚得到信后,不仅没有给朱元璋回信,还把杨宪扣了下来。朱元璋几次派人去“接”杨宪,张士诚就是不放。
既然张士诚不友好,那朱元璋也就不客气了。朱元璋先派徐达在镇江打败张士诚,又派汤和攻打常州,张士诚兵败,连续损失两员大将,这才意识到朱元璋不是易与之辈。于是,张士诚放低姿态,派人送了二十万石粮食给朱元璋,要和朱元璋“交朋友”。
朱元璋见张士诚轻易妥协,便狮子大开口:
太祖答书,责其归杨宪,岁输五十万石。士诚复不报。
朱元璋的意思是,二十万石太少了,你至少要给我送五十万石,然后再办杨宪给我乖乖地送回来,我们才能好好聊一聊。结果,张士诚大怒,不理朱元璋了。
本来,张士诚和朱元璋之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镇江、常州这些地盘本就是从元朝手里抢回来的,即使被对方占领了,也有机会夺回了。但是,接下来二人算是结仇了,因为出人命了!
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攻打宜兴,张士诚派亲弟弟张士德迎战徐达。张士德有勇有谋,和徐达对峙了几个回合,并没有吃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达明显技高一筹,张士德中了徐达的埋伏,被徐达麾下的先锋官赵德胜生擒。巧合的是,在太湖战场上,张士诚也擒获了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廖永安。
于是,张士诚派人送信给朱元璋,要拿廖永安换张士德。朱元璋虽然喜欢廖永安,但他觉得张士诚的亲弟弟更有价值。当时,朱元璋的心气很大,他想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于是给张士诚回了两个字:不换!
结果,张士德很有骨气,竟然绝食而亡。史载:
士诚获廖永
(本章未完,请翻页)